小米迭代:造车、出海和雷军的野心

时间:2021-11-04 20:51:57       来源:腾讯网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赵东山

编辑|李薇

封面设计|肖丽

看简历、面试、见行业专家、与产业合作企业深度沟通、考察拜访汽车同行……过去半年,雷军的生活被这样的日程挤满了。

站在2021年“小米投资者日”的演讲台上,他略显疲惫。不同于往日新品发布会的长篇大论,雷军仅用半个小时便结束了演讲,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小米其他高管。不过,本不想提造车的他,在结束演讲时还是“被迫”公布了小米造车的进展:

2021年9月1日,小米汽车正式注册;首个工厂将落户北京亦庄;截至10月18日,共收到2万多份简历,到岗研发团队453人;小米汽车预计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

今年3月,雷军决定向被誉为“制造业皇冠”的汽车制造领域发起冲击。他说:“小米汽车将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我愿意押上我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来源:被访者

豪言背后,是小米不得不做出这样的选择。

“小米造车不是在追风口、赶潮流,而是因为智能电动汽车已经从‘机械产业’转变为‘信息产业’了。”雷军解释,“小米不做就会被淘汰,何况我们的两家同行已经在做。智能电动汽车已经是兵家必争之地,小米不得不争。

恍惚间,雷军似乎回到了11年前刚创立小米的那段岁月,和时间赛跑,忙着找人,忙着找供应链,忙着找合作方……一切再次从零开始。

小米集团总裁王翔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颇有感触:“很多人认为,相比搭载发动机的传统汽车,电动汽车的复杂度和门槛降低了,但实际上汽车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小米有能力造车了,并不意味造车这个事情就变简单了,只是让我们有机会和传统最优秀的车厂掰掰手腕。

过去11年,小米不断刷新商业史上的成就。创办第4年,小米手机的出货量成为世界第三;创办第7年,小米的营业收入就超过了1000亿;创办第9年,小米成为全球最年轻的世界500强公司。

截至目前,小米的产品和业务已经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仅在中国、印度以外,小米就有超过1000家线下零售店,而这些零售店全部是由全球的合作伙伴所开,很多国家甚至小米合伙人们都没去过。

2021年8月,国际调研公司IDC发布报告:2021年第二季度,小米的手机销量超过苹果,仅次于三星,首次成为全球第二,全球市场占有率达16.9%。当月,雷军更是立下了小米的新目标:“三年内,拿下全球第一!”

“拿下全球第一”绝非易事。小米手机2020年的出货量为1.46亿台,今年的目标为2亿台左右。回看全球智能手机的历史,目前全球第一三星的年出货量为2.6亿台左右,这意味着小米若要稳定地坐上第一的位置,三年后的出货量就要超越这个数字。

仅以手机行业而论,小米面临的竞争态势就已足够复杂。从线上电商到线下零售,从国内市场到海外推广,从城市人群到下沉市场,从高端价位到低端价位等,每个垂直分类都充满无数挑战。

不过,雷军和小米从来不会举步不前。创业11年,从智能手机到智能家居、智能办公再到智能电动汽车,雷军不断闯入新领域;小米也像一条鲶鱼一样,每进入一个新的行业都会搅动和激活整个行业。

制表:王超

上一场战事还未结束,下一个战场正式开启。

从中关村的一家创业公司,到成为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上的“中国代表队”,小米用了10年。如今,从智能电动汽车开始,小米正在各个维度进行着一场自我迭代。正如雷军在小米十周年时所说:我们需要拿出重新创业的热情,豁出去干!

造车:小米不做就会被淘汰

智能电动汽车已经是兵家必争之地,小米不得不争。

在下定决心造车前,小米高管们进行了75天的调研,做了85场汽车行业的拜访和沟通,开了4次管理层内部讨论会和2次正式的董事会。

小米集团副总裁、CFO兼任天星数科CEO林世伟向《中国企业家》回忆:“当初,雷总是抱着‘小米不做汽车’的心态去做调研的,结果调研一圈发现,如果不做汽车的话,小米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如果未来我们的产品构成依然只有手机和智能家电,我们就是一个传统企业了。”

雷军清楚地知道汽车行业的风险:动辄数百亿规模的投资,而且要3~5年才能够见效,“做还是不做?这个决定对我来说真的太重要了,有时候白天我觉得有100条理由可以做,晚上一冷静,又有100条理由觉得不应该做”。

既然大势所趋,势必雷厉风行。2021年9月1日,小米正式在北京完成汽车公司的工商注册,首个汽车制造工厂将落户北京亦庄。雷军在个人微信公号上写道:“注册资本为100亿元,公司法定代表人为我本人,这是一个新的里程碑!”

对于新造车公司而言,一号位非常关键。雷军亲自挂帅小米汽车意味着,即便小米汽车作为小米集团全资子公司不需对外融资,但对于招到人才、争取供应链资源、吸引流量都有很积极的作用。一把手工程也表明了小米对造车的重视程度,对内能服众、调动高管,充分体现了小米内部管理文化“带业务身先士卒、带团队将心比心”的精髓。一位猎头告诉《中国企业家》,在基层人员方面,目前小米还是喜欢招车企背景的,“拿来就能用”。

跨界造车,在小米高管团队的算盘中,有三方面考量:

第一,小米是首创软硬件结合模式的公司,对这套模式的理解遥遥领先,而汽车的发展也恰好符合这一趋势。如今小米已经拥有1.6万工程师组成的研发团队,并且在疫情之下宣布将以每年招聘5000名工程师的速度递增,更何况很多技术都是共享的,资源也是共享的。

第二,小米拥有非常好的品牌和用户积累。如今,小米的全球活跃用户4.7亿人,公司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也证明,小米的跨品类扩张能力也还不错,其AIoT智能家电产品已经领先全球。

第三,小米全智能生态不能缺少汽车。从手机到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能办公再到全生态智能场景,如果能跟智能电动汽车很好地整合,将产生极强的黏度和扩张性,完成居家、办公、出行的全场景覆盖。

在2021年“小米投资者日”上,雷军引用国海证券的研报表示:“整车电子件BOM(物料清单)占比已经超过50%,未来比例会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在汽车的研发成本中2/3与电子相关,电动汽车越来越成为消费电子。所以小米不做,就会被淘汰。”

在宣布造车之后,小米在电动车相关领域展开了紧锣密鼓的投资。

在自动驾驶领域,8月25日小米集团披露,以总交易金额约7737万美元收购自动驾驶技术公司深动科技,在完成交易后,深动科技将成为小米的全资附属公司。除了全资收购以外,今年6月小米宣布参与领投“禾赛科技”超3亿美元D轮融资;8月,小米参与投资“几何伙伴”近4亿元的Pre-A系列轮融资,而且这不是小米第一次参与“几何伙伴”的投融资。这一起全资收购和两起投资帮助小米在激光雷达和4D毫米波成像雷达完成布局。另外,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参与领投了“纵目科技”1.9亿美元的D轮融资,该公司主要为车厂提供辅助驾驶系统。

在电池动力能源领域,2021年7月30日,小米集团参与动力电池生产商“蜂巢能源”102.8亿元的B轮融资,该企业以无钴电池为主要方向。同一天,动力电池上游企业赣锋锂业发布增资公告,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向其子公司赣锋锂电投资1.875亿元,增资扩股后占3.51%股权。2020年12月,小米长江产业基金还投资以磷酸铁锂为主的“中航锂电”。

在汽车服务领域,小米集团还投资了智慧停车公司“爱泊车”,这次投资有助于小米智能生态与多场景的业务协同。

在汽车金融领域,2021年10月15日,小米集团任命集团副总裁、CFO林世伟兼任天星数科CEO,相关工作向天星数科董事长洪锋汇报。任命李肖爽担任小米汽车副总裁,负责产品、供应链及市场相关工作,向小米汽车CEO雷军汇报。

林世伟认识雷军已近10年。摄影:史小兵

林世伟告诉《中国企业家》:“汽车金融未来也将是小米集团一个很大的业务板块,汽车金融、汽车保险、汽车供应链金融、车内支付等场景,在未来智能驾驶和电动汽车的大背景下,都是我们的智慧场景。”

在加入小米集团之前,林世伟在投行负责的最后一个IPO案例就是小鹏汽车,所以他对电动汽车领域并不陌生。在他看来,相对于赛道其他玩家,小米的优势明显:

第一,小米汽车暂时没有资金的压力。“很多投资人问我,你们要造什么车?你们三年的规划是什么?我并不需要通盘告诉他们,因为我们不需要融资。但若是一家新创立的创业公司,因为要融资,就得什么都告诉对方,否则融不到资,车也就造不出来。”林世伟坦言。

第二,小米的品牌、线下店铺、供应链、工程师等资源具有一定的复用性,可以节省建品牌、线下零售网络店铺、供应链的时间和成本。当下,小米仅在中国就有上万家线下零售店,也有自己的无人工厂智能制造基础,以及外部的代工厂和供应链合作伙伴,家居场景的新风空调、座椅、AI技术等产品和服务,都能在汽车上有一定的复用。

“其他车企亲自去建渠道,起码需要3~5年的时间,而小米只需在现有渠道里去筛选更好的门店,不需要二次建设。除了资金以外,时间也是最大的成本。仅从这两个方面,我们就可以节约很多成本,把更多的时间、资金都投入到产品本身,把产品打磨好并且将节省的成本真正让利于用户。”林世伟表示。

第三,即便融资,小米汽车的融资成本也更低,“作为上市公司,我们可以发债,也可以发股票。”

不过,林世伟也坦陈,小米汽车现在依然是一个比较初步的阶段,现在主要还是以研发为主,但目前财务已参与进去,积极配合业务的发展。

“未来很多东西要考虑,比如要花多少钱,花在哪里,回报怎么算,这些都要开始盘点,招聘、期权计划、早期员工激励、offer怎么去谈、合同怎么去签,都需要财务帮忙去计算。”林世伟介绍。

因此,虽然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小米高管之间在某些细节上存在过分歧,比如关于选择独立公司融资的方式还是放在小米集团业务一起做等,但关于造车这个事情,大家的意见几乎是一致的,就一个字——做!

小米管理层也做好了准备迎接一切外部的评论。“我们管理层开会的时候讨论过多次,造车会给小米带来怎样的影响,其实大家都有心理准备。未来可能有些投资会被看好,有些投资不会被看好,小米的股价会有波动,大家放平心态去看这个事。”林世伟称。

造车,更多是小米一个通盘的考虑。

“从智能家居到智能办公,到未来的智能出行,小米的整套生态链都需要做出来。雷总经常说,如果我们不做车的话,我们在未来就缺乏竞争力。因为几个竞争对手也在做车,如果我没有车的话,我们不仅缺少了全场景覆盖的一个场景,还很可能导致我们产业布局的闭环缺失。”林世伟透露。

不过,小米创始团队是秉持着敬畏的态度来看汽车行业的,也明确知道自己的优缺点。

“我们强在软件,我们在制造业大规模生产上也有经验,传统汽车厂商强在车的技术,所以就有机会互通有无,可以过个招儿、交交手。但是汽车仍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行业,我们会非常认真对待,一定得把这个事做好做成。”王翔告诉《中国企业家》。

目前国内的智能电动汽车赛道,蔚来、小鹏、理想三家新势力“软件+硬件+服务”的模式已得到市场印证。但汽车是比手机复杂得多的产品,小米汽车也面临不小的挑战,其中一个便是时间窗口问题。

2024年、2025年被普遍认为是智能电动汽车一个时间关口,留给小米的时间已经不多。

蔚来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斌2021年5月曾向《中国企业家》等媒体表示,到2024年,智能电动汽车体系能力需要全面建成,包括全栈技术能力、产品能力、服务体系的完善,以及车之外的东西,比如给用户带来的情感体验,“2024年具备了这种体系能力的公司,肯定就会越跑越快。如果到时候缺一些东西,那肯定会辛苦一些,基本上就很难了。”

对此,林世伟表示:“智能电动汽车还是刚刚起步,小米虽然今年才开始进入,但可以避开以前的坑,少交很多学费。小米汽车2024年上半年实现量产,那时市场更为冷静和成熟,基础设施相对健全,而小米的生态是有联动性的,能把用户体验做得更好。”

小米进入智能电动汽车行业是否为时已晚?雷军一番话或许更能回答:“11年前,我们作为一个外行开始做手机,没有人看好。的确,11年前,有苹果、三星,有诺基亚、摩托罗拉,有‘中华酷联’,手机市场同样一片红海,但一个中关村的小公司进入了竞争极其激烈的手机行业,奇迹发生了。”

的确,回头看小米11年,这家企业进入的任何一个市场似乎都是红海,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即便在受挫的2016年,始终保持着业务的持续稳定和成长。“我们从来不惧怕竞争,而且我们总能通过考验并赢得战争,‘时间是小米的朋友’。”林世伟向《中国企业家》表示。

效率:性价比的核心不是便宜

未来要想做成真正的全球第一名,小米必须提升各方面效率。

2018年4月25日,小米IPO前夕,雷军在自己的母校武汉大学举办了一场发布会,会上他宣布了一项董事会决议:小米硬件综合净利率永远不超过5%,如有超出的部分,将超出部分全部返还给用户。

在雷军看来,小米上市后,变成了一家公众公司,资本一定会逼着小米创造“超额”的利润。“我自信能扛住这样的压力,但我特别担心:如果有一天我不做CEO了,小米管理层还能不能继续坚持做‘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好产品呢?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以法律文件的形式,把这一使命固化下来,永久限制硬件净利率。”雷军当时解释。

雷军决定限制硬件净利率的背后,是小米一直坚持的极致性价比。然而,雷军和小米其他高管们也常常苦恼于性价比会被误解为便宜。“其实性价比的核心是效率。”王翔解释道。

制表:王超

20年前,中国的产品因为做到了便宜,所以能让很多人都买得起,中国的商品也因此参与到了全球非常多的地方。“但这些便宜的商品只解决了价格的问题,没解决品质问题。而小米把这两个问题一起解决了,我们的初衷是做好产品的同时把它卖到很便宜。”王翔表示。

事实证明,因为小米的出现,那些卖粗制滥造、假冒伪劣手机的厂商自然而然地消失了。小米把手机行业的竞争提到了更高的维度:提供优秀产品的企业经过优胜劣汰留了下来,留下来的企业在产品品质、客户服务等层面的竞争,最终惠及消费者。“这是小米的贡献。”王翔称,“你必须要做好的产品,否则消费者都去买小米了。这几乎已成行业的共识。”

小米如何能在保证品质的基础上同时做到价格便宜?在王翔看来,其核心就是效率。“你不能靠其他的收入补贴,你一定要有好的效率才能做到。”

雷军在2021年“小米投资者日”上表示,小米成立之初就设计了一个高效率模型,在每一个环节都要求提高效率,这样才能做到极高的性价比。

“普通的商品价格构成由制造和服务成本、研发分摊成本、市场推广及广告成本、销售及渠道成本、利润等构成,但在小米的高效率模型中,爆品降低了制造和服务成本、降低了研发分摊成本,新媒体营销降低了市场成本,电商降低了销售成本。”雷军总结。2020年度,小米的营业费用率为11.2%,苹果为14.1%,华为和三星则都超过了20%。

小米对效率的追求体现在手机研发、制造、销售的各个环节。

在研发环节,以往手机厂商为了测试全球各个运营商的网络环境,都得亲自到该国实地体验和检测,但如果碰到全球新冠疫情这样的情况,往往就不能成行。在北京清河的小米科技园,小米打造了一个全球仿真网络实验室,全球主流运营商的网络都能在这实现。如果要做沃达丰的生意,不用再去欧洲,在研发环节就大大节省了实地检测通讯网络的时间。

在制造环节,2020年,小米启用了亦庄智能工厂。该工厂为黑灯工厂,一部手机从无到有的两百多道工序绝大部分都依靠智能设备自动化完成。这也是目前国内最高端、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手机工厂,具备年产百万台智能手机的能力。小米智能工厂二期昌平工厂,已于2021年7月15日开工,具有年产1000万的产能,将于2023年正式量产。

外界都在猜测,小米是不是要进入智能制造业了?王翔告诉《中国企业家》,小米智能工厂是“小米探索未来的一小步”,但这不是小米最主要的目标,“建智能工厂的核心依旧是效率,即用先进制造的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王翔算了一笔账:小米2020年的手机出货量是1.46亿台,几乎相当于每个月要生产超过1000万台手机,预计需要8万工人加班加点地干活,但是如果使用黑灯无人工厂能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

“效率不仅仅是做工的快和慢,因为运用了先进的技术,能够让手机的成品率、一致性、质量等各方面有稳定的提升,同时还能够提升其他的生产效率和制造效率。”王翔表示。

在林世伟眼中,智能工厂代表的是另一番图景:“小米要不断尝试新的东西,不能永远用代工。未来十年,智能制造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很大的动力,小米会成为中国制造业一个非常大的新兴力量。”

值得关注的是,小米智能工厂的生产线,很大一部分的技术和设备是小米自研或小米投资的企业一起搭建的,从机器人、传感器、测试仪器到传动线和整个运营软件,很多都是由小米团队深度参与。

摄影:肖丽

也有人问王翔,为什么要这么干,买一套不就行了吗?王翔给出的答案核心依然是:效率。“在全球第二之后,未来要想做成真正的全球第一名,或者在全球有更大影响力、能服务更多人群的企业,小米必须提升各方面的效率。”

在小米集团内部有两支投资力量,分别是内部的战略投资基金和与长江产业基金共同发起募资的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当前,战略投资基金投了接近300家企业,小米绝大部分的物联网、AIoT产品都是用投资的方式奠定生态基础。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则主要投资小米相关的制造业上游技术和核心元器件,已投资近80家企业。

在销售环节,除了创业早期全部采用线上电商的销售模式之外,2015年,小米开始拓展线下零售业务。

“小米6年前开始试点线下,很多人跟我说,小米要做线下照着别人的干不就行了吗?照着别人干成本非常高。小米在创立之初提出了一个目标,要用电商的方法干零售,要做到接近电商的效率,用线上的技术去变革线下。”雷军表示。

雷军在2021年“小米投资者日”回顾了小米新零售的成长历程:2015年立项调研,在北京开出2家自营门店;2016年“新零售”战略正式启动;2017年在中国尝试下沉市场授权店模式,遭遇挫折;2017~2019年在印度推PPP模式得到了可印证的成功;2020年至今在中国重启线下变革。

“过去一年,小米之家从2000家开到了超过10000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无数的波折,到今年五六月我们内部达到了高度一致,认为小米之家的模型跑通了,就看如何执行了。”雷军感慨道。

小米之家的扩张相当高效。从2020年10月至今,小米之家一年之内从2000家增长到了超过10000家。这些店铺在城市的覆盖率达到97%,在县城的覆盖率达到81%,在乡镇的覆盖率达到4%。

此外,小米线下店铺的模式跟其他同行的打法也不一样。第一,小米作为厂商,自建一个全国性的零售店,而非采用分层级的代理商制度;第二,小米之家的每个店都按电商的方式来做,要求必须实现全链路的数字化,管理1万家店。

小米集团合伙人、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国际部总裁兼Redmi品牌总经理卢伟冰认为,每多一层渠道,企业的数字化能力都会指数量级地衰减。因此,小米往往能够做到一个指令瞬间到达数万线下店铺工作人员,有极高的执行力和数字化能力。

摄影:肖丽

不过,目前快速扩张的10000家线下门店,似乎对小米的市场占有率还没有明显的提升作用。雷军对此表示,新开的线下门店往往需要9~18个月的热店过程,需要给小米之家的模式一点点时间,他自己对线下业务的成长充满极度的信心。

人才:激活组织,戒骄戒躁

把年轻工程师招聘、培养和激励作为最核心工作之一。

2020年4月,当时还在投行工作的林世伟接到时任小米集团国际部总裁周受资的电话,周受资很直接地问他:“有没有兴趣来小米做CFO啊?”

林世伟对小米和雷军是熟悉的。从2012年YY IPO算起,林世伟认识雷军已近10年。当时雷军是YY董事长,林世伟还在投行帮YY做IPO。此后,林世伟多次负责为“雷军系”公司融资,如猎豹、小米、金山云等项目,小米IPO,林世伟也参与其中。经过几轮交谈,2020年8月,小米正式官宣,林世伟出任小米集团CFO,当年10月9日正式上任。

王翔是在小米成立五周年时加入小米的。2015年,他辞去美国高通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一职加入小米。事实上,王翔早早就进入了小米和雷军的“朋友圈”。小米成立时,无人知晓的小米要赢得高通的信任拿到芯片并非易事,但王翔不仅帮助小米1手机用上了高通芯片,还几乎在每次小米新品发布都会去“站台”。

王翔解释,“性价比的核心是效率。”摄影:史小兵

除了王翔、林世伟,这几年,小米集齐了被外界调侃为“复仇者联盟”的业务高管团队:金立集团前总裁卢伟冰,2019年1月2日加入小米,现任小米集团合伙人、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国际部总裁兼Redmi品牌总经理;中兴前CEO曾学忠,2020年7月29日加入小米,任小米集团高级副总裁兼手机部总裁,负责手机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工作;联想集团前副总裁常程,2020年1月2日加入小米,现任小米集团副总裁,负责手机产品规划工作;小辣椒创始人王晓雁,2020年1月4日宣布加入小米,现任小米集团中国区副总裁兼电商部总经理。

业务快速扩张的同时,摆在雷军和小米高管团队面前最大的需求和挑战就是人才。

雷军对这些外来的高管也给予足够的信任。自2019年1月加入小米以来,卢伟冰在集团内部一路晋升,一年内成为小米中国区总裁,两年内晋升小米合伙人,2021年3月24日,在周受资辞去小米集团国际部总裁职位后,卢伟冰再次升任小米集团高级副总裁,同时掌管中国区和国际部。

高管之外,小米集团通过股权激励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共同创业的心态。2021年7月2日,小米集团发布公告称,拟向3904名员工授予7023.17万股股票(价值15.4亿元人民币),奖励优秀青年工程师、优秀应届生和团队核心岗位的优秀员工,以及年度技术大奖获得者。

雷军还亲自负责了“青年工程师激励计划”,首批约700名优秀青年工程师入选,获得总计1604.2万股的股票(约3.5亿元)。这次先从手机和互联网等部门切入,主要是一线研发工程师、测试工程师、产品经理、设计师等,最小的入选员工仅有24岁。

雷军在微博发文表示,小米实施“技术为本”战略,把年轻工程师招聘、培养和激励作为最核心工作之一。

这样的激励力度在很多公司很难看到,行业惯例中,通常需要到一定职级、一定级别才有机会参与期权或者激励计划。但小米认为,为了鼓励年轻有才华的年轻人,或者有共同理想、共同价值观的年轻人迅速行动起来,就需打破过去的条条框框。

激励制度也是防止大公司病有力的手段。

小米已经成长为一个3万多人的公司,如何管理这样庞大的组织,让3万多员工在公司快速发展的当下,同管理层一样保持创业的激情和积极性,避免出现大公司病,成为小米变大后的一道难题。

“企业做到一定的规模,要做到绝对扁平化是不可能的,但扁平化的目的是什么?扁平化的本质就是要快速决策、快速反应,核心还是效率。所以,要靠一个激励机制来激活组织。”王翔表示。

此外,小米内部推行的轮岗制也能激励员工尤其年轻干部。2019年年底,小米正式启动管理干部轮岗机制:部门的总经理或副总经理在干满一定的年限之后,会被派到另一个相对陌生的岗位。

“对于管理者来讲,给他新的机会学习新东西;对于原有团队来讲,让他们破除固有的观念,想办法创新。这样小米就像一个新的创业公司一样,只不过是一个进入世界500强的创业公司而已。”王翔强调。

近期兼任天星数科CEO的林世伟深有同感:“小米是业务极度复杂的一家公司,如果你不了解每一个部分,只干自己手上业务的话,可能会看不到整个维度,所以公司还是比较鼓励大家到处去跑一下,多了解这个公司。”

每年,在社会招聘之外,小米通过校招招收超过5000名应届生。“从应届生里发现和培养最优秀的苗子,并在公司给他们一个快速通道迅速成长,这是非常重要的。”王翔告诉《中国企业家》。

所有的人才中,雷军和小米尤其重视技术人才。小米成长史上的一个小插曲是,小米在香港上市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股价表现并不好,2019年9月,一路跌到8.28港元。

回忆这段岁月时,雷军在2021年的公开演讲里讲道:“这几年,越是在股价低迷的时刻,我们越是憋着一口气,拼命投研发。小米要想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就一定要突破高端。”

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小米的研发投入从32亿元增长到130亿元,研发工程师已经超过1.6万名。雷军曾说,“工程师是小米最重要的资产。”他还在公司设置了小米技术奖,这是小米内部的最高奖项,奖金是价值100万美元的股票。

不过,随着小米业绩飘红,自满情绪在团队里也偶尔冒出。王翔直言:“雷总和我都发现,我们有些小伙伴在外面很狂妄,跟我们的供应商、合作伙伴,说话都横着讲,都是年轻人,有点气盛。”

这种自满情绪似曾相识。

制表:王超

小米在成立三年冲上全球第三后,业绩大规模下滑。当时出了什么问题?雷军总结:手机行业特别复杂,小米的积累和根基不足。此外,一个小创业公司取得巨大的成功,当时也的确是“飘”了。所以,雷军深知“飘”起来对小米的威胁。

如何不让员工和小米“飘”起来?“我们团队还比较年轻,我们怎么样学会尊重别人?还是要靠培训,靠价值观的塑造来实现。”王翔认为。

国际化:小米的纵深空间

国际化让小米有了市场的纵深,给了小米更大的发展空间。

2014年,成立仅仅4年的小米登顶中国手机市场,仅仅靠中国市场的出货量,就在全球排名第三。当时,投资者给雷军提出一个问题:小米模式能在全球复制吗?

2014年6月,小米进入印度市场,开启了国际化的旅程。截至2021年二季度,小米已在22个国家与地区排名第一,65个国家与地区排前五。尤其在欧洲和拉美市场,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28.5%和15.8%。

在王翔看来,“国际化让小米有了市场的纵深,给了小米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小米业务覆盖的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既有发展中国家,也有发达国家。既有与中国文化相近的亚太区市场,也有远到拉美、非洲、欧洲等市场。每个国家和地区、每个市场的需求都不一样。

但出海在带来市场纵深的同时,不同地区的差异性也给小米的管理和产品推广带来巨大的挑战。

比如在印度市场,电商比较发达,主要以电商销售为主;而印度尼西亚则是千岛之国,手机销售主要通过成千上万的夫妻店完成;但是在欧洲,情况又不相同,50%以上是运营商主导的市场,运营商才是游戏规则的主导者。

对于小米来说,赢得每个区域市场的关键就是要本地化布局。

“疫情期间,小米海外增长能实现那么快,没有本地的布局肯定是无法实现的。”王翔进一步强调。

小米集团副总裁、印度区总裁马努·贾殷是一名印度人,2014年就加入小米,负责小米的印度业务。此前他曾是印度电商网站Jabong的联合创始人,还曾在麦肯锡工作了5年。

除了直接聘用当地管理者外,小米也将中国员工外派到不同的市场和地区。

每一个新市场的开端都是艰难的。小米集团秘鲁市场国家经理吕添石告诉《中国企业家》,秘鲁市场的运营商渠道占到70%市场份额,通过公开市场非常难突破。虽然吕添石之前曾帮OPPO在菲律宾市场实现了从零到第一的突破,但去秘鲁之前,他甚至不会讲西班牙语,好在小米的品牌知名度降低了开拓市场的难度。

虽然大家谈到小米产品时大多兴高采烈,但要让当地的优秀人才选择来小米工作,多数人还是有所顾虑的。为此吕添石跟两个当地的核心人才保持了一年多的朋友关系,对方在当地大公司担任高管并拥有高收入,等他们真正看到小米在秘鲁的快速发展后才选择辞职加入小米。

2019年3月,小米首次进入秘鲁市场的时候,小米在当地的市占率还排不到前五,当地基本是三星和华为的天下。但两年之后,小米成为秘鲁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品牌。目前,吕添石只身一人在秘鲁已经组建了一支三十多人的本地团队。

小米的海外收入已经超过总营收的50%,这给小米带来的最大的挑战是,“总部的国际化做得还不够完善,很多系统还是中文的,理论上应该用英文,但是还没完全做到。”王翔告诉《中国企业家》。

此外,国际化带来人群和市场增量的同时,也让小米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2021年1月15日早间,美国国防部将小米列入了DoD清单。开盘后,小米股价应声大跌,跌幅超过了30%,小米市值跌掉3000亿港元。

DoD清单,是美国国防部认定的“中国军方拥有或控制的中国企业清单”。被列入这个名单后,美国政府禁止美国投资者投资,这对海外上市公司的股价打击非常大,对小米全球业务开展更是一个长期的阻碍。最终,小米选择了直接起诉美国政府并赢得了这场诉讼。

在林世伟对“小米未来增长动力”的描绘中,国际市场是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测算过,小米目前的业务涵盖全球智能手机、消费物联网设备及互联网服务,这是一个50万亿元的巨大市场。再加上新进入的电动车市场,也是一个40万亿元规模的大市场。所以,遥望2025年,小米面对的将是整体规模高达90万亿元的巨大市场。”林世伟介绍。

在这个巨量市场,小米在很多地区的市场占有率并不高,比如在非洲,小米的市场占有率为8.5%,反观非洲等新兴市场还处于3G甚至2G通讯网络时代,市场潜力巨大。此外,全球AIoT的增速是163%,海外市场更是爆发性增长。这都是小米的机会。

重新创业:拒绝无边界扩张

优秀的公司赚取利润,而伟大的公司是去收获人心的。

摄影:邓攀

从大学期间和同学合作开发出“免疫90”病毒免疫程序算起,雷军在创业这条路上已走了三十余年。即便是过了知天命的年纪,他依然没有选择安定,而是再次开启创业。

2020年8月16日,雷军在微博上宣布:“今天是个特殊日子,小米开启‘重新创业’的征程。”同一天,王翔等高管成为小米合伙人,也就是小米下一个十年“联合创始人”。此外,小米还启动了新十年创业者计划。

王翔解读,小米再创业实际上跟人才有关。

“经过10年的发展,不管是早期喝小米粥的人或者是后来参加小米创业的人,在雷总带领下把小米带到了一个骄傲的平台:2000多亿元的营收,进入全球500强,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绩了。”王翔表示。

但了不起的成绩会带来什么问题呢?大家觉得可能革命已经成功了,这个伟大的事业是不是已经做成了?怎样让一代创业者和后加入的人持续保持创业的精神?雷军提出了“重新创业”,它的含义就在于——一切清零,重新出发。

一切清零不是那么简单。“我们未来要有一个更大的发展愿景,小米能不能做到全球的智能手机的第一名?汽车肯定也是重新创业的重要部分,以后随着技术的发展、市场的变化,小米可能还会进入更多新领域,所以,再创业的目的就是要吸引更多的人,用一系列的计划,让大家真正参与到下一个创业中来。”王翔解释。

作为掌管公司财务大权、行事更加谨慎的CFO,林世伟认为,再创业除了新的业务和心态,更重要的是为小米搭建一个更稳固的基础,去支撑整个公司的架构。例如,从一个小创业公司,变成一个3万人的公司,怎么去建立一个世界500强的体系和人才梯队。

那么,下一个十年,小米会长成什么样子?它会一直扩张下去吗?

摄影:史小兵 制图:王超

“其他公司开展新业务可能是个资本行为,觉得这个业务有利可图,从而进行无边界的扩张。但小米不一样。雷总说过一句话,‘优秀的公司赚取利润,而伟大的公司是去收获人心的’。”林世伟表示。小米是工程师文化,工程师是老大,所做的每件事情,做的每个新业务,出的每款产品,考虑的是:小米能做出什么创新?能给用户带来什么不一样的东西?

对于真正强大的对手,小米怀揣敬畏之心。

在2021年“小米投资者日”上,面对投资人“小米怎么和华为竞争?”这个问题,雷军总结:“华为绝对是中国乃至全球竞争实力最强的一家公司,能和这样的公司同台竞争,是小米的运气。”

在雷军看来,一家伟大的公司是打出来的,小米如果想成为这个星球上伟大的公司,一定要战胜一个又一个对手,有强大的对手才会有一个强大的公司,“竞争对手是磨刀石,越强的竞争对手越能练就越强的企业”。

关于未来,雷军能做的就是一往无前:“小米创业11年来,我担心过失败,担心过自己的能力能不能跟上公司的发展,也担心过体力和精力,但每当遭遇巨大危机和挑战,我都会毫不犹豫挺身而出。我不是天才,也不是什么劳模,更不是什么战神,我只是个普通的工程师,追求梦想,做自己热爱的事情。”

《中国企业家》记者王玄璇对本文亦有贡献

关键词: 小米迭代:造车、出海和雷军的野心 小米 雷军 小米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