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2022年的第一天开局,没有惊喜,只有惊吓。虽然堪堪收涨实现了开门红,但弱势姿态实在难以遮掩。
截止收盘,沪深小跌,创业板和科创50指数均大跌超2%。恒指这段时间人艰不拆就不说了,反正一路探底没有停止过。
今天A股创业板和科创板指数大跌的导火索,是被市场翻来覆去炒作的新能源材料和生物科技科技全面熄火。而港股互联网科技股这段时间的持续弱势表现也让港股一直抬不起头。
而在另一边,昨晚美国出现了两个大事件:一是苹果公司首次盘中突破3万亿美元成为人类资本历史上第一个记录创造者,另一个是特斯拉的股价大涨13.53%,重新牢牢站稳万亿市值大关。
在国内科技股连连下跌的对比下,苹果和特斯拉的大涨虽然对我们的真实伤害性极小,但侮辱性真的挺大。
一个代表的是消费电子,一个代表的是新能源车,两个领域都是国内正在与之PK的主战场,但从去年到今年开局,国内的股票完败。
市场涨涨跌跌本是很平常,但如果总只是一边涨涨涨,另一边跌跌跌,背后一定有巨大难以扭转深层次原因在起作用。如果这些深层次原因没有扭转,这个糟糕的局面真的很难迎来改观。
思而后动,论而后行,新的一年,要讲究重新出发。
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怎么样的投资思路去看待这些正在遭劫的科技股?它们的出路又在哪里?
1
一个苹果=中国科技股top50
2021年,苹果的总市值增加了7380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约等于4.7万亿元,这大概相当于港股top10家互联网科技股去年蒸发掉的市值。
要知道,中国A股总市值也就增加了5.72万亿元。
到现在,苹果的总市值规模已经超过了我们国内的腾讯、阿里、美团、京东、百度、网易、小米等等所有中国互联网科技股加起来的总市值。
甚至粗略对比下来,苹果的市值可能比整个A股和港股的科技股加起来的总市值也还都要大得多。
不仅是电子消费,美股特斯拉现在的总市值也超过排在其后十数家其他车企的总市值,同样也是大于中国所有上市车企的总市值,再加上宁德时代和其他一众锂电材料概念股。特斯拉达到这个地位,只用了极少的时间,对于那些百年传统车企来说,那就是一转眼的功夫。
一转眼的功夫,这些曾经的车企君王就被时代所抛弃,不讲一点情面。
其实从整个中美股市的对比看,美国科技股在过去一两年表现真的前所未有强势,相反,国内的很多有科技标签的企业在后退,在收缩,甚至在被证伪。
笔者这里不是在美吹,而是在向大家展现一个非常让人感到触目惊心的事实:美国的科技股起码在市值上,正在与我们拉开越来越大的差距。
固然,这其中也有各自的原因。
苹果的暴涨理由,可以归结出至少10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比如:美国海量放水推高资本泡沫、苹果公司全球化战略非常成功,苹果成品太受追捧可以享受巨大的估值溢价,苹果的业绩一直很稳、苹果这些年正在通过低息现金海量回购自家股票助推股价上涨等等。
特斯拉的暴涨理由也很多,比如12月出货量爆炸式增长,特斯拉的订单量爆棚让投资者信心满满,特斯拉的新工厂即将开工生产交付,马斯克完成减持等等。。。
而国内这边的科技股暴跌理由也很多。最重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六稳”、“公平竞争”、“共同富裕”等大政策方针下的持续互联网反垄断,二是外部宏观关系转冷及其他原因限制科技股出海受阻,也就是中国的科技企业全球化步伐被打断,也就没有了增量。
这些确实都是很重要的原因,中美科技企业确实正在受到的不同待遇,无论是资本,还是政策上都是天差地别。
尤其企业的全球化战略上,现在科技应用虽然深入渗透到了全球每个人的生活中每一个角落,占据了每一天的每一秒,国内的科技行业竞争已经足够充分,并且用户红利已经吃了一遍又一遍,榨不出多少汁水了。
想要获取更多的增量,走全球化是一个必须的方向。现在美股科技股巨头中,没有一家不是深度全球化的,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甚至特斯拉等科技公司的海外业务甚至占据了很重要的比重,更关键的,它们的海外业务,都还在呈现比本土强得多的增量趋势。
不过,中国的科技企业就没有这么好的优待了。
它们不仅要面对本国的考验,更关键的是出海频频受到各种不公平打压,比如美国、印度的对我国很多科技企业几乎全面封杀,欧日地区的态度也飘忽不定,紧盯不放。这种情况,它们当然极难有更多的增量蛋糕去争取。
而在新形势下,一旦国内的反垄断监管来得猛一些,它们就更加难以抵挡了。
前狼后虎,左右为难,内外交困,国内的这些科技企业其实真的也挺无奈的。
不过,中国科技股的大幅落后,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2
更深层次的差距
一个巴掌拍不响,国内的互联网科技股之所以遭资本抛弃而重挫,固然有太多的外部不得已,但也有自身的原因。
很多企业,从一开始选择道路方向的那一刻起,差距可能就形成了。
其实大家可以看到,美国的很多科技企业之所以那么强,是因为它们真的在掌握自己的核心科技,比如微软、苹果、特斯拉、高通、英伟达等等个行业的龙头,无不是在自主科技创新领域称霸一方。它们之间很多都是有几十年的硬科技研发,有着独属于自家最底层的技术看家本领,比如前沿科技性的专利。在IFI的2020年一季度全球企业专利排行榜中,美国的企业依然占据最前面的主要部分。
这背后其实能反应出很多问题:比如研发实力的差距,创新力的差距等。
中美科技企业的这个差别,就是美国科技企业自始至终注重基础技术领域,那些真正的底层的硬科技,也就是科技创新。
而当下中国很多主流的上市科技企业在发展硬科技方面,缺乏自主研发创新的意识和长期烧钱支出的定力,无意识地醉心于别人的基础科技技术层面之上,去搞应用层面的创新,或者叫商业模式创新。
说人话就是,这叫做在沙滩上建碉堡,甚至有些沙滩的专属权还是别人的。
走最容易走的路,最后肯定无路可走。
时代发展从都不是线性向前的,每个阶段的现实社会都有不同的自身需求,正如地产行业在过去20年通过发挥自己的火热为中国城镇化建设添砖加瓦,甚至以至于疯狂加杠杆的野蛮生长,但在当下,这些行业已经完成了它最重要的历史使命,它就必须不能在野蛮生长,必须要从此稳定发展。
互联网科技企业也一样,时代需要它们对中国的数字化经济建设做贡献,去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为国争光,但当到一定的历史阶段,必定不能对国内形成不公平的科技垄断竞争,不能“屠龙少年最终变成恶龙”。
过去,中国的科技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痴迷于模式创新,对底层技术的开发避而不谈,这当然有商业上的合理考虑,也正是因为简单粗暴地做模式创新,可以在短时间获得爆发,赚到超额利润,但等到人口红利、流量红利见顶之后,路径依赖的问题就会浮出水面,最终在监管的大刀之下,集体陷入低迷。
尤其是宏观风险来临的时候,这些企业的必然要遭受考验。
3
出路在哪里?
其实说白了,只要国内大部分的互联网科技巨头多抬头向前看,别老低头盯着用户钱袋子,烦恼会少很多。
向前看,就是说要潜心发展硬科技,去做可以真正创造增量蛋糕的、于国于民有益的科技创新。很多涉及民生领域的应用创新路径固然没错,也提高了经济效率,但如果“屠龙少年最终变成了恶龙”,这肯定是不行的。
更关键的是,这些创新的最底层支持比如硬科技基础,绝不能一直依赖外人。
现代国家的竞争,不再单纯强调谁的钱多,谁的油多,而是比拼谁的硬科技更强。
尽管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中国在硬科技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和发达国家比起来,差距还很明显。如何在硬科技领域迎头赶上,仍然任重而道远。
现在,轮到亟待转型的中国已深刻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关键性和紧迫性,并且也在大力引导中国的科技企业在走向发展硬科技的路线,大厂们也已经意识到,并且躬亲入局,有造芯的,有做软件基础技术的,这些都是好的迹象。
但长路漫漫,能否如任正非所说“板凳要坐十年冷”,才是关键。
在这个过程当中,难免会很多利益方的博弈,也会遇到很多的障碍,例如:如何取得股东们的理解与支持,如何平衡国家发展方向和企业的发展方向,如何突破外国在技术领域的封锁和围堵,又如何最大限度地吸引到全球最牛的科技人才,这当中没有一个不是大难题。
现在中国的科技企业并非没有与之一比的潜力,只是想要改写这种格局命运,就要抬头向前看,别总是低头盯着用户的口袋,要掌握属于自己的核心科技。
这绝不是最容易走的路,相反,它是最难走的路。但是如果能够披荆斩棘,杀出一条血路,才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也只有走这样一条路,或许才是大厂们最终突破瓶颈,走上康庄大道,享受时代的馈赠,资本的追捧。
4
结语
每一个时代,资本市场上都会有自己的王者,并且它是无国界的。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的人类社会刚步入现代化时期,传统能源、消费、地产和依附在经济活动的金融业是资本市场的王者。在过去,无论美股A股还是港股或其他金融市场,无不如此。
如今人类既然已经全面步入了科技时代,那么新的王者就应该由各领域的新科技企业来统领。
现在的美国虽然金融业空前发达,但在资本市场上的王者清一色是科技股在引领风骚。
在港股,科技股已经成为主导,虽然目前正在遭到发展路线纠偏而导致的下挫,但这未尝不是在刮骨疗毒,等到未来重新回到正确的道路方向,相信它们曾经的高光也会回来。
相对A股来说,这个转化还没有真正体现出来,但未来一定会来。
其实中国科技企业在未来如果能够真正体现出足够的核心的科技实力,不愁没有资本的关注和追捧,我们也不愁A股涨不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