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定制系统新功能手机内存融合技术详解

时间:2021-04-30 09:08:35       来源:泡泡网

近段时间,内存融合或者说内存拓展技术,经常在不少手机厂商的宣传中被提及。

据称通过这一技术,手机原本8GB的内存可以变成10GB或12GB,而12G内存则可以变为15GB甚至19GB。

对于饱受内存不足困扰的用户来说,这种技术看起来似乎正是为他们准备的。

但是很多朋友都有疑问,这种给手机增加内存的技术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它又真的有这么明显的作用吗?今天就为大家揭秘。

首先,所谓的“融合”完整地说指的是内存与闪存的融合,所以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了解一下什么是内存,什么又是闪存:

内存(RAM)是一种易失性存储器,它的特点是速度更快,但断电时会丢失所存储内容,所以主要用于存储短时间使用的数据,并作为系统运行时的数据动态缓冲区来使用。

闪存(ROM)则是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它虽然性能不如内存。

但数据一旦写入后就会被固定下来,即使切断电源存储的数据也不会丢失,通常大家在手机中存储的图片、照片、视频、APP,都是被存储在其中。

相比于闪存所使用的NAND Flash芯片,内存使用的DRAM芯片每GB容量的价格要昂贵许多,所以12GB、16GB,乃至18GB RAM通常只会出现在中高端机型上,在出货量更大的中低端领域则往往还是以4G、6GB和8GB规格为主。

众所周知,手机的内存越大能够同时打开的APP就越多,而在智能手机承载着越来越多功能的当下,用户对于同时保持多个APP运行显然也是有着一定需求的。

但可能很多朋友已经发现,现在动辄8GB、12GB内存的机型能够同时运行的APP数量,其实并没有比当年3GB或4GB时代多很多。

事实上这其实并不是错觉,而是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因为硬件所提高的性能,很快就被软件升级带来的必要或不必要的功能给消耗掉了;

其二是因为Android使用的Java开发语言本身在性能方面的劣势,开发者为了尽可能提升APP的性能以保证用户体验,普遍都会在最大限度上占用更多内存。

因此,内存融合/扩展技术也就应运而生。

内存与闪存这两种特性迥异的存储为何能够“融合”?这里又不得不提到ZRAM和SWAP两个技术:

SWAP简单说就是Windows的虚拟内存技术,也就是将ROM作为RAM使用,它的优缺点也与虚拟内存类似,可以让系统同时运行很多的程序,或是对内存有更大需求的程序,不过闪存的读写速度毕竟低于内存,在虚拟内存中打开的应用读取效率会下降。

ZRAM则是将物理内存中的一部分划分出来,将后台应用和前台应用的不活跃代码部分进行压缩,需要的时候将数据解压出来,通过降低数据规模的方式变相增大内存。

但代价是需要CPU计算、甄别APP中的哪些代码不活跃,增加CPU的占用。

ZRAM和SWAP这两个技术其实在10年前的Android 2.2中就已经被提出,用于解决手机内存不足的问题,但时间久远并不代表这一技术如今再被拿来“炒冷饭”是没有意义的。

近年来普及的5G通信带来了比较明显的功耗提升,手机厂商为了保证产品的续航,在系统策略上对APP的后台驻留往往都非常敏感,“杀后台”的情况更加明显,以至于谷歌也在Android 11上应用了“缓存应用冻结”功能。

在这种背景下,通过扩充内存的方式增强手机后台保活能力,对需要经常使用多任务处理的用户来说尤为重要。

使用iQOO Z3进行实机测试:关闭内存融合时,用默认的8GB内存打开16款常用APP和4款游戏,最终仅有4个应用和一款游戏被保活,其余均被“杀后台”,需要重新加载;

打开内存融合,系统自动将内存扩展至11GB,此时再次打开相同的App,则有6个应用和2款游戏可以直接热启动。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保活量确实多了,手机的多开能力获得了比较显著的增强,但也明显感觉到重度多开后是不如一开始流畅的,这应该就是闪存速度不及内存的表现了。

所以总的来说,这项技术对中低端机型的体验可能有“雪中送炭”的提升,而对内存容量本身就有12GB以上的旗舰机来说,它其实也并不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 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