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社会,你买的其实是“承诺”

时间:2022-03-18 15:36:37       来源:腾讯网

“在鲍曼看来,消费市场最要命的是那种承诺,亦即承诺有一种可以治疗你所有折磨的药方,它就在某个商店的某个角落,而且如果你够认真寻找,你就可以找到它。这种承诺的后遗症有三个,每一种都很要命。一种是“社会的去技术化”,亦即忽略学习与他人讨论及协商的技术以找出办法摆脱麻烦,并且相信那种技术不真的是必要的,因为可以在下一个购物行为中可以较不费力且花费较少的方式解决问题。

另一种是处理生活问题就像吸收消费品一样,那是一种单独的问题,不能从和他人的合作中达成太多成果。

第三种后遗症可以说是以对抗症状来代替治疗疾病;不管你是多精明、多机灵的消费者,你都不会在商店中找到造成你困恼的社会因素的治疗药方,只能找到如何镇定安抚社会因素所造成的考验和苦难的配方……消费者的兴起是公民的没落,越是有技巧的消费者,越是愚蠢的公民。”

这里,鲍曼描述了消费社会最典型的商品——承诺。或者我们也可以说是“符号”。我们通过广告,包装等一系列传播方式了解商品。而消费社会的商品,与之前所有社会的商品不同,并非追求性价比。或者说,并非追求绝对意义上的性价比。用企业家的话说,就是真正的品牌,消费社会中的品牌,要有品牌溢价

记得看过一个十年前左右采访刘强东的访谈,主持人抛出问题希望刘强东评价“凡客诚品”。当时凡客诚品乘着网购兴起的东风和亲民的价格,风头正劲。而刘强东的评论是,凡客诚品要想做大做久,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消费者愿不愿意为这个品牌多花钱,哪怕是多花一块钱也可以。这个回答似乎放在解释消费主义上非常有道理。单纯的性价比谁都可以追求,只是性价比的追求最后就会走上不断压低成本的绝路,而让消费者愿意为一个品牌符号买单才是新时代的企业运行规律。

而这个“溢价”,在鲍曼看来,就是承诺。我们看广告,除了商品真正有的属性之外,商家总会加上其他属性。比较老派的会夸大产品效用,做出功能上的承诺,这在保健品方面最为明显;而有些商品会附加文化上的承诺,如打上“成功人士”或是“年轻人”的标签,很多汽车和电子产品喜欢这么做。而随着这个领域的发展,要做的承诺越来越不需要与使用产品建立因果关系,只需要勾画一种美好生活就可以。如“百事可乐”的广告,喜欢产品与“年轻”的标签关联,至少还是一个关联标签,而可口可乐的广告,则多出现一些关于“分享”的元素,要说只有可口可乐能“分享”,就太说不过去了,这种标签已经不顾及产品和符号的关联性,而是使得产品更像是一种美好生活的植入,是一种借助美好夹带的私货,就像感觉在一个好天气表白成功概率会比较高一样。

所有的这一切,都引导我们对某种“承诺”买单,而如果承诺并不能被证伪,我们可能就会一直生活在承诺之中,以为它在慢慢兑现。承诺的抛出几乎没有成本,速度又快过产品生产速度。同样的商品,可以借助不同的符号和场景搭建不同的承诺。本质上来讲,“合格的消费者”只买这种“虚拟产品”。当然,这里的“合格消费者”就已经排除了单纯追求性价比的消费。

而关于三个后遗症,综合起来看,后遗症总可以从“承诺”这件商品的属性中推出。“承诺”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但它却比“解决”本身更有吸引力,因为它更容易生产,又可以显得更“有效”。面对减肥,我们明知“管住嘴,迈开腿”就是最有效的方式,减少输入,增加输出符合最基本的常识,但还是喜欢相信欺骗自己无数次的各种“减肥贴”、“减肥食品”、减肥药、或是“三分钟减肥法”。“能偷懒一定偷懒”的弱点被消费品拿捏得死死的。

而生活在“承诺”中,就生活在了“问题已经解决”的幻象中,使得我们在不能解决问题的同时,却得到了解决问题的满足感。比如B站的一些优质课程视频,会有不少人选择“点个收藏,然后心满意足地退出”。“点收藏”本身,作为一种对“承诺”的消费,给我们带来了“已经学到知识,解决了问题”的满足感。因此,我们不解决问题,如第一点提到的“去技术化”,而积极寻求“缓解症状”的承诺。通俗的话来讲,越来越浮躁。但是,我们不能肯定这是消费社会带来的影响,还是社会分工细化的必然结果。毕竟,“把问题交给专业人士”,“call the guy”,与人类生产能力和知识水平总体提升也很相关。

除此之外,鲍曼可能没注意到的一点,就是“承诺”的易生产特性带来的成果——能力过大的幻觉。之后可能结合后面内容做进一步分析。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随笔之二

关键词: 消费社会 你买的其实是承诺 凡客诚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