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堵”了,然后呢?

时间:2022-04-04 22:23:11       来源:腾讯网

□韦懿函 (西南大学)

近日,全国网民网络安全感满意度调查“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数字鸿沟消除与乡村振兴”专题报告在京发布。报告显示,对于未成年人上网管理,技术性保护手段得到普遍认可,但目前限制手段多于引导,呈现限制>技术>保护的现象,公众对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等状况仍较为忧虑。(3月31日 《光明日报》)

在此情况下,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工作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堵”了,然后呢?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小网民”数量急剧上升。据国家网信办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94.9%,明显高于同期全国人口70.4%的互联网普及率。未成年人网络使用的问题引起人们普遍关注,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沉迷更是其中的重要议题。

针对网民低龄化带来的一系列未成年人网络管理问题,国家予以高度重视。已数次征集意见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及“清朗”系列专项行动中大量关于未成年人网络使用治理的内容,就是这一逻辑的最好注脚。在国家推动下落实的防沉迷系统、网游适龄提醒等技术性手段得到了公众的普遍支持。

然而在这些限制性、技术性保护措施的背后,仍存在着公众的隐忧: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沉迷问题,我们在“堵”的同时,或许缺少了一些配套的“疏导”措施。

事实上,只靠管制并不一定就能防止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自身的心理需求。而大量实践与研究证明,无论是物质依赖还是行为成瘾,消除心理依赖都是根本解决成瘾问题的关键。倘若不考虑这一点,再多的网络防沉迷措施或许都会走向韩国“网游宵禁”政策的结局——在数年后被取消。

学者高文斌、陈祉妍认为,网络使用是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中受阻时的补偿表现。互联网契合了青少年遇到挫折时产生的寻求补偿的心理,满足了他们心理需要,这也成为他们接触互联网的主要原因之一。既然未成年人在成长中难以避免挫折,在信息时代下也难阻止青少年接入网络,可以理解,青少年向网络世界寻找心理补偿在所难免。因为这样的心理需求产生的土壤已经存在,且将继续存在。全国网民网络安全感满意度调查报告中,未成年人使用网络主要满足于娱乐需求而非教育或其他,这也能从侧面证明寻求心理补偿是青少年网络沉迷的一大关键原因。

因此,一味管制并不能完全避免青少年网络沉迷。因为只要产生心理需求的土壤存在、这个心理需求存在,青少年就有沉迷网络的可能。管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很可能使问题发生转移——限制网游,青少年便转向短视频,限制短视频青少年就会转向网络小说……

要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我们该做的不只有管制,更应是给予及时引导,让未成年人正确看待网络,正确使用网络,避免网络沉迷。同时也应在现实中创造有意思的文娱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在虚拟世界之外寻找心理补偿。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厘清了家、校、平台的三方管理责任,提出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期待后续有更多具体意见出台,期待媒介素养教育的全面铺开,全面提升未成年人认知、参与、使用媒介的素养;期待有更多优秀网络文化的产出,以优秀网络文化浸润未成年人的线上生活;也期待在线下举办更丰富有趣的体育、文娱活动,吸引“小网民”从网络回到现实世界。相信这些也是在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问题上,有了 “堵”的措施后,社会希望看到的进一步的“疏导”。

关键词: 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堵了 未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