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板写了又擦,擦了又写。琴弦的波动方程、泰勒展开公式、黑体辐射……戴着黑框眼镜的张朝阳讲解着物理学的知识。时隔多年后,搜狐创始人张朝阳因为他的物理课“出圈”。其实,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本科的他,还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
讲物理课,或许并非仅仅是张朝阳的情怀。如今,越来越多的商业大佬们开始拥抱直播,罗永浩、俞敏洪、董明珠等等,都在拥抱直播。但张朝阳分享知识,更重要的是“带货”搜狐视频的知识直播……有研究报告认为,2022年中国知识付费用户数量将达到5.27亿人,知识直播市场规模约为1000亿元。
商业大佬的物理课,有干货
张朝阳讲物理课并非不务正业,也绝非一时兴起。早在2021年11月5日第一次讲课后,《张朝阳的物理课》每周五、周日12点各一次更新,雷打不动,至今已经更新了40多期。有专业人士在看过张朝阳的物理课直播后发现,他对内容安排相当有条理,先从经典物理学开始,然后向近现代物理过渡,此后逐步深入到量子力学领域,从薛定谔方程层层递进到谐振子模型的量子化问题等更加具体的案例,可以说都是“干货”。
张朝阳在直播
今年4月8日,张朝阳的物理课第43期,也是第二次线下物理课,他与来自北京各高校的物理学子及物理学爱好者们一起探讨:琴弦的振动是怎样的形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如何计算?太阳的寿命大约还剩50亿年?在讲课中,张朝阳还邀请了科幻作家郝景芳作为特邀嘉宾来到现场互动。
是分享知识,也是“带货”
深奥的物理,让不少网友感叹“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但凭借张朝阳的影响力,逐渐没落的搜狐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张朝阳谈到搜狐时表示,他们将先进的直播技术应用于大型独具特色的内容营销活动。借助搜狐产品的矩阵优势,这些直播活动不仅为搜狐提供了大量原创优质内容,还形成广泛的社交分发,在扩大搜狐媒体影响力的同时有效获得广告主的青睐及其预算。
截至美股最新收盘,搜狐报收14.19美元/股,市值5.42亿美元。
搜狐的知识直播
对于《张朝阳的物理课》,张朝阳在直播时总结了自己开课的初衷:首先,出于兴趣,话题不是哗众取宠,而是自己的兴趣研究。其次,对于公司而言,也是推动了搜狐视频打造知识直播平台。此外,这也是一种公益行为。
从张朝阳的介绍可以看到,企业创始人亲身上阵讲物理,显然有“配合搜狐视频做知识直播平台的战略布局”的目的。张朝阳称,自己的直播是“抛砖引玉,先开个头”,希望更多专家、名人入驻,带来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知识直播,给专家学者的赛道?
搜狐创始人张朝阳,被看作是中国互联网“开拓者”之一,而搜狐可以说是培养了国内互联网人才的半壁江山,像爱奇艺创始人龚宇、优酷创始人古永锵、酷6创始人李善友、搜狗创始人王小川、知乎创始人之一黄继新等均有在搜狐工作的经历。
张朝阳和搜狐的高光时刻在1998-2008年。当时,搜狐最早建立了具备导航、分类和搜索功能的门户网站模式。2005年,在激烈的竞标后,搜狐以3000万美元拿下北京奥运会互联网赞助商的资格,人气、流量直达巅峰,也带动股价上涨。
2004年创立的搜狐视频,是国内第一家购买影视剧版权的公司,并且率先在国内引进《纸牌屋》、《迷失》等美剧,也开创了自制剧,奠定了长视频网站发展的基本模式。然而,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门户网站式微,搜狐渐渐没落。
有业内人士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从某种层面来看,张朝阳直播物理课始终是一个商业行为,张朝阳本人就是搜狐最大的IP,他的直播行为,最根本的还是为了“带货”搜狐的直播平台。
事实上,随着直播越来越火热,罗永浩、俞敏洪、李彦宏、董明珠等商界人士都先后投身直播界,利用其影响力带货。如格力的董明珠,2020年亲自参与了13场直播,带货金额达到476.2亿元。创业失败欠下6个多亿的罗永浩,通过两年多的直播带货,已经基本偿还了所有债务,并即将进行重新创业。
有研究人士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相较于带货,直播行业在这两年逐渐有了新的赛道,即知识直播。艾媒咨询数据显示,预计2022年中国知识付费用户数量将达到5.27亿人,市场规模约为1000亿元。百度、B站、快手、抖音、知乎、搜狐等各大内容平台均对泛知识直播有所布局。张朝阳在直播中也表示,直播行业最初是娱乐秀场直播,后来发展到直播带货,而今或许进入了价值直播和知识直播的时代。在去除过度娱乐化的当下,各家平台也正用各种办法吸引专家、学者、教授等知识博主。
戴建业讲课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当下越来越多专家、教授入驻短视频平台,通过短视频和直播分享专业知识,将艰深晦涩的知识为观众们翻译为简单易懂的语言,其中,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李银河、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戴建业等专家、学者都在各个平台受到了极高的关注,成为“网红”。
知识学习新场景的喜与忧
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形式,知识超越时空限制,以更全面的视听感受进行传播,形成了教与学的新场景。”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王炎龙认为,互联网知识传播的呈现形式更加直观灵活,受众以较低的成本开展学习,降低了知识获取门槛。教学双方可以借助平台跨越时空,进行在线交流。教学环境与社交属性融合,评论、转发等功能可以让用户成为新的知识分享者。
“永远不要低估年轻人的学习热情。”四川省社科院教授胡光伟认为,在以往,这些专家、学者的课往往不是你想听就能听的,名家开个讲座,经常都是人满为患。空间与时间的限制,让人们很难接受到讲台上的高知灼见。而现在互联网拉近了人们与知识的距离,大家都可以在短视频平台“旁听”最顶尖学府的课程,可以在方寸之间遇见良师,可以去触碰那些高大上的学术知识。
宋史权威专家邓小南在国图的直播公开课
在知识类视频内容备受欢迎的同时,也有网友担忧过于碎片化的学习是否会影响学术的严谨性。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吴晔就认为,一些短视频的知识内容呈现出简单化、碎片化趋势,比如“几分钟读懂西方艺术史”这类视频,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一些受众的知识素养,但这是“嚼碎的知识”,千篇一律的解读会减少个性化的思考,影响受众形成有体系的知识。知识直播的未来,生产者需要探索如何系统化地进行知识传播,完成“文字表达”到“视频呈现”的转变。
可以预见的是,知识直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曲高和寡”的问题,但其更加强调直播内容的价值,或将成为未来直播重要的门类。
红星新闻记者 邱峻峰 编辑 蒋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