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浙江放大招,大学生如果创业失败,贷款10万以下的由政府代偿”刷屏,我表示有点懵。
浙江这次不仅是要抢年轻人,还要抢其中最有干劲的那一批?
并且一出手就是王炸。
这么厉害,是不是有点标题党的意味?这些钱从哪里来,怎么给,难道真的不用还?
总感觉有些耐人寻味的现实。
那么,跟,还是不跟?
1
底气何来?
这次的手笔挺大,浙江为何有这个底气?
除了有钱,还和基因有关:浙江人做生意的基因早已刻在骨子里,敢想敢闯敢干。
浙江省内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一直都在。这次被炒上热搜的政策,也是好几年前的老政策了,只不过最近被舆论引爆了而已。
其实也不是浙江做得有多好,真的全靠同行衬托。
自2015年开始的双创运动,最近几年毕业的同学们估计都有印象,就像一阵风吹过,各个地方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
只有浙江的政策,还在一直延续着。
也就是说,这不过是已执行多年的政策,推出了一个有限的升级版本:当年,文件设定的贷款额度上线为30万,这次上升到了50万。针对人群也从大学生扩展到残疾人士和复员军人。
算不上什么新鲜事儿。
不论是创业支持还是人才引进,浙江这几年都实打实地在做,力度也很大。只要符合要求,各种补贴奖励名目甚多,代偿这种都只是小操作。
但是,补贴多也并不意味着政府的羊毛就真那么好薅。
以这次上热搜的代偿为例,这10万块钱,并不是说不用还,只是政府为了保护征信的友好操作。
年轻的创业者们贷到的钱,来自2015年浙江省失业保险基金成立的创业担保基金。以担保贷款的属性来看,债务关系只是转移到了贷款人和担保人之间。
也就是说,本来欠银行的债,变成欠政府担保基金的钱而已——该还的钱还是要还的。政府在回应中也说了,实在没有能力偿还的,才可以在审批后从基金里注销这笔欠款。
有网传说法,代偿后,追偿的来源将是贷款人的公积金。不过这一说法尚未经官方证实。
此外,也不是什么创业都能符合标准的,毕竟国家推动的是“创新创业”,需要技术含量,在夜市摆个地摊之类的,可不属于大学生创业标准之内。
真正能够在前沿领域创业的大学生,恐怕只能用凤毛麟角来形容。
众所周知,美国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是20%,盖茨、乔布斯、扎克伯格,都是非常著名的成功案例。
根据《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长三角地区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为5%。这还是在疫情前的数据。
而在疫情肆虐两年后,情况可能更糟糕。
成功创业需要很多条件因素,启动资金只是其中一部分。最重要的创业环境的土壤需要慢慢培育,乃至从教育体系开始改革,这个急不来。
虽然还有很多细节尚不清楚,但大体的情况也就是如此了。
2
跟不跟?
记得本人刚毕业那会儿,与五个同学组了个小团队,满怀希望去到北京,准备干一番“大事”。
咱们这群人,都是读新闻、广告、广电的,导演、剪辑、摄影、编剧都不缺,设备也早已买好,电影不敢想,做一些小短剧还是不在话下的。当时短视频刚刚火起来,可谓是站在了风口上。
然而,万事开头难。
东西拍给谁看?平时的开销怎么解决?
大家都知道,北京的房租贵的离谱。当时住的虽然不算多好,月租也得10000+。
更别说吃吃喝喝那些——几个男生一起,怎么也得隔三岔五出去喝酒,最省钱的烧烤摊,一顿也得两三百。
就算啃馒头,吃咸菜,冰箱里也必备两瓶二锅头。
为了糊口,我们也不得不去接一些婚庆节目或者店铺开张的视频,一个三两千,一个月也就几个,时常给人赔笑脸,才能勉强糊口。
终于,熬了半年,初时的锐气,早被磨得没有了,相互间的争吵也越来越多——这大概是压到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杯道别酒,兄弟道声珍重,咱们各自回家。
就算是三年后的现在,我对北京最深刻的印象,仍然是:哇,这馒头又大又结实,一块钱一个能顶两碗饭,划算。
北京大馒头
如果当年咱们能有10万元周转几个月,潜心下来做一些好的作品,现在会不会大不一样呢?
当然,拍短剧、拍短视频到底算不算“创新创业”,咱也不知道。
只是我觉得,本人那些失败的经历,肯定不是个例。和我有类似经历的朋友们,必然也不在少数。
从这个角度来看,浙江出台的这些吸引年轻人的政策扶持,那必须是有积极意义的。
可惜当年不知道有这个政策,不然若问我跟不跟,肯定跟啊。
至于浙江与北京之间文化氛围的差距,这个就先放在一边……
唯一值得商榷的是,扶持对象是不是只限于毕业生。
从去年开始,陆陆续续有互联网裁员的消息传出。今天你把这个部门撸了,明天我把那个业务砍了,后天他干脆整体裁30%。
这些被裁掉的人,肯定不能算是毕业生了,有相当一部分可能都是因为年龄问题被淘汰的。那他们若想去创业,估计也享受不到这些帮扶政策。
这部分人,该何去何从呢?
3
“灵活就业”
2月9号那天,“中国灵活就业者已达2亿人”的词条登上热搜,不少人都震惊了一把。
顾名思义,灵活就业就是在工作时间和方式方面都不固定,比如外卖员、打零工的、个体户、短视频博主等等。福利待遇方面,传统就业者公司帮忙缴纳的部分社保、最低的工资需求保障,这些都是灵活就业者享受不到的。
以短视频、直播行业为例,根据报道,从事主播及相关从业人员达160多万人,较2020年增加近三倍。
这是很多年轻人涌入的行业,也确实有很多人能够足不出户赚到钱。
但我们不能只看好的一方面。
就拿B站来说,根据其去年三季度的财报,平台的月活用户为2.67亿,月均活跃UP主数量为270万,但其中只有48万UP主能拿到创作者激励计划奖励。
更多的人也只是随波逐流,充当时代浪潮中的一粒灰尘罢了,连浪花都算不上。
虽然他们的收入来源还有广告和打赏,但这些的前提都需要很大的粉丝基数。
比如千万级别的UP主罗翔,此前曾公布把B站获得的收入全部捐给救助基金,金额也只有25万元。
当然,对这部分灵活就业者,国家给予了不少福利补贴,以免他们空窗期太长,无法维持生活。
再比如,不久前在“嘀嘀打车”8周年演讲中,CEO程维说道,滴滴是全世界最大的灵活就业平台之一,共带动了1826万个就业机会。
比起B站的270万UP主,这1800多万人,以及1300万在城市里飞奔的外卖小哥们,或许更能能代表2亿灵活就业人群真正的样子:
收入不稳定,现金流十分脆弱;就业很灵活,收入更“灵活”。
但不论怎样,既然这一部分人数已经高达2亿,就说明这种工作的状态或者说工作形式,其实是被人们所认可的,只不过他们在选择上与传统就业不同而已。
只是在老一辈的观念中,工作当然是越稳定越好。
这是肯定的。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只要能有稳定的工作,就会一直做下去。
灵活就业者也许是出于无奈,也许未来灵活就业的种类会越来越多,发展得越来越好,给社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给普通人带来更多的收入。
4
尾声
根据预计,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将高达1076万人。而就在前不久,国家八部门才发布通知:力争今年为高校毕业生提供200万个高质量就业机会。
那剩下的800多万怎么办呢,难道都去灵活就业?
相信有不少人,在毕业前,家里人都是这么和你说的:去找个学校当老师或者去考个公务员吧,安稳。
也相信有很多人想也没想就拒绝了:一眼看到头的日子太无聊。
直到在社会上飘了几年,才终于明白,这个世界遍地是舔狗,淌下的汗水不一定有对应的回报。
机会和风口虽有,但这个东西就跟地铁一样,大部分人追是追不上的。
当然,这个因人而异。
关键词: 一个过来人对大学生兜底创业的看法 创业 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