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家作者 | 老高
最大规模IPO,要来了。
投资家网获悉,“为客户提供高性能医学影像、放疗产品、生命科学仪器及医疗数字化解决方案”的联影医疗近日获科创板上市委会议通过,从受理到过会仅用3个多月。若按拟融资金额124.8亿元推算,联影医疗IPO市值将超1000亿元,亦是科创板今年最大规模IPO。
联影医疗IPO背后,是两位博士校友命运交织,不离不弃的故事——公司创始人薛敏、联合创始人张强留学期间均在美国凯斯西储大学攻读博士。拿下学位后,薛敏回国创业成立迈迪特;张强在西门子工作,一路做到中国磁共振事业部总经理。
2002年,迈迪特被西门子收购,薛敏出任西门子迈迪特总经理,与同在西门子任职的张强产生往来,细聊之下方知,二人都在上海读书,又是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的博士校友,结为知交,并于2011年共同创立联影医疗,用长达11年的奋斗与坚守,陪伴公司最终走向了IPO,即将在A股实现人生闪耀时刻、财富爆棚,更为中国创投圈带来一段佳话。
一
命运有时就是如此巧合。
两个本来可能没有交际的人,冥冥之中被安排在一起。
联影医疗创始人薛敏,从小就是隔壁邻居家眼中的“学霸”。
高考那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复旦大学物理专业,本科毕业,他跑到中科院武汉物理所攻读磁共振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担任过磁共振成像课题负责人、助理研究员,在老师的指引下,他远赴美国留学,拿下凯斯西储大学博士学位。
但他可能不清楚,还有一个未来“志同道合”的朋友,走上相似路径。
他就是,联影医疗联合创始人张强。从小他也是别人眼中的“学霸”,在上海交大从本科读到硕士。同样是在老师指引下,张强去了凯斯西储大学,攻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他肯定做梦都没想到过,自己某天,能跟一位在美国读书的博士校友,共同创业。
1998年,带着国外先进理念的薛敏回国创业,在深圳成立磁共振公司迈迪特。彼时,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尚处朦胧发展阶段,大型设备多依赖进口,跨国公司风头正盛。
薛敏却觉得,自主研发才是公司安身立命之本,用短短1年多时间,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中国首台1.5T超导磁共振系统,结束了高场磁共振系统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
中国首台1.5T超导磁共振系统的出炉,还引起了西门子的注意。
而在创业过程中,薛敏遇到一些困难,包括核心零部件遭外企垄断。这或许就能解释为何那个年代不少公司习惯“拿来主义”。薛敏心灰意冷的时候,西门子抛来“橄榄枝”,收购了迈迪特。把公司名称改为西门子迈迪特,薛敏从一个创始人“收编”成总经理。
有人忧愁,有人欢喜。
拿到博士学位后,张强迈进了西门子医疗在美国的大门。由于工作表现出色,他做到了美国东南区市场开发总监的位置。在高层的调配下,他回到国内,出任中国磁共振事业部总经理一职。西门子磁共振棋盘的业务交集,让他结识了相互改变一生的人。
薛敏、张强二人一见面,就觉得格外亲切。细聊下彼此渊源颇深:都在上海读大学,一个复旦,一个上海交大;都跑到美国留学,在同一所学校读博士,攻坚同一个领域。
忧愁的薛敏敞亮了,他觉得自己能遇到一个知己,是上天的恩赐。
他心中的创业种子再次发芽。2010年的某天,薛敏找到张强商议,心中有个想法,要在高端医学影像设备方向创业。“该方向,还没有一家像样的中国公司。”当初,他创立迈迪特时,就是切中了国产市场的一片空白。现在,机会又来了。
2010年,中国高端医疗设备领域主要由三家外企掌舵,分别是GE、飞利浦、西门子,合称“GPS”。别看“GPS”名字有点搞笑,三巨头占据着中国90%市场份额。
虎口夺食,绝非易事。
幸运的是,那一年,中国启动了新一轮医改,为中国创业者带来“窗口期”。二人商量之下,一拍即合,认为“机不可失”决定共同创业,于2011年在上海成立联影医疗。
由此,为中国创投圈带来一段佳话。
二
第一次创业被收购的阴霾,没有完全从薛敏身上挥去。
他回想起自己曾经的创业经历:一方面,有大环境因素,外企垄断部分零部件;另一方面,跟心急有关,产品打磨不够精细、护城河还没建成就推向市场,容易遭到竞品反制。
在联影医疗早期,薛敏、张强主要集中向后端技术层面发力。
他们要打造出一家“外人”难以复制的壁垒公司。建立壁垒,要先寻觅人才,上海是他们在国内的“大本营”,二人回到大学游说,讲述他们“非比寻常的命运交织以及中国创业者不屈的心”很快吸引来了10多个“学霸”,组建出联影医疗核心技术团队。
按理来说,联影医疗两位创始人属于高学历、海归人才,还有西门子工作背景,以今日视角,肯定一创业,一众资本就闻讯赶来送钱。
可作者查询相关资料发现,有6年时间,他们没有拿到过任何一笔融资。是资本不相信除“GPS”外,能有中国公司崛起?或是薛敏想干出点事实再说?
这家公司真正开始被市场关注是在2017年。5月份,他们拿到了联和投资一笔未披露金额的天使轮融资,9月份,突然A轮融资33.33亿元,中金佳成、招银国际、中信证券、中国人寿大健康基金、国投创新、国开开元等国家队入局,让联影医疗正式走入资本视野。
那笔A轮融资,帮助公司得到了333.33亿元投后估值,驶入超级独角兽行列。
拿着投资人手中的钱,薛敏、张强没有去搞营销,继续招兵买马扩充技术团队。联影医疗到底招来多少牛人?招股书中可见端倪:硕士、博士学历的技术人才,多达1721个。
薛敏估计是头几年创业被外企“打压”怕了,对“人才”二字理解深入骨髓。
在一帮牛人的聚集下,联影医疗打造出“全线高端医学影像诊断产品”。包括:磁共振成像系统(MR)、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CT)、X射线成像系统(XR)、分子影像系统(PET/CT、PET/MR)、医用直线加速器系统(RT)、生命科学仪器等。
其实,薛敏、张强对人才格外看重,理由很简单。
高端医学影像设备原本就是医疗产业中最为依赖技术的行业。前文提到,“GPS”占领中国90%市场份额,外企对核心技术“垄断、封锁”,中国公司要想突围,技术创新是唯一出路。
这是一条漫长且艰难的道路。当年创立迈迪特,被“卡脖子”的薛敏,最有感触。
三
熬过6年漫长研发周期、拿下A轮融资的联影医疗,于2018年4月,完成领中资本、东方证券、湖北科投等机构的B轮融资,却未披露金额、估值。一位投行负责人向作者表示,“技术公司不披露金额、估值,不一定是钱少,而是要防止竞品恶性竞争。”
2018年之后,联影医疗大展拳脚,他们用3年时间向市场推出了70多款产品,且多为首发,包括:首个具有4D全身动态扫描功能的PET/CT、首个75cm孔径的3.0TMR、首个诊断级CT引导的一体化放疗加速器。2020年,“全球黑天鹅”突袭,联影医疗投入防疫,业绩爆发,公司营收达到57.6亿元,较2019年增长了近100%,实现净利润9.03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公司赚钱了,薛敏、张强仍没放弃对研发的投入。光此点,就值得市面上就知道玩营销、讲故事的公司学习。招股书显示,公司已拿出营收比重的21%用在研发上。
薛敏曾公开表示,“在医疗设备这个具有特殊性的行业,唯有坚持自主创新才有出路。”
截至2021年,联影医疗拥有超2300项授权专利。其中,境内发明专利超1100项,境外发明专利超380项。有接近联影医疗技术团队的人士称,“公司除了对研发十分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同样极为看重,薛敏定下规矩,要多参加学术会议、技术研讨会,居安思危。”
在薛敏、张强带领下,联影医疗如今已成为国产影像设备龙头,国内最大MR、CT厂商,PET/CT、PET/MR新增市场份额排名第一,DR、移动DR新增市场份额排名前三。
今年初,联影医疗向科创板提交IPO申请获受理,近日完成过会,拟融资124.8亿元,流程仅用3个多月。若按融资金额推算,联影医疗IPO市值将超1000亿元,是科创板今年最大规模IPO。薛敏、张强用长达11年的奋斗与坚守,即将在A股迎来创业者的闪耀时刻。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在联影医疗带领下,国产高端影像设备逐渐崛起,并将过去“GPS”占领的90%市场份额降到了70%,“国产替代”前面仍充满荆棘。
同样是在今年初,西门子在线上召开2022年股东大会,医疗业务总营收同比增长24%,达到180亿欧元。高层表示,要在中国加大对医疗方向的研发投入。
飞利浦则通过独家投资的形式,扩充其在医疗领域的战略版图。比如他们今年初,就对中国高端医疗设备制造商赛诺联合进行数亿元投资。
GE则在中国多个城市打造科研基地,用产业链将国内医疗设备公司进行“捆绑”。
“GPS”持续在中国“渗透”来巩固份额,联影医疗们就需要保持创新来提升竞争力。
这是一场“攸关生死”的较量。
不过,作者相信,国内还会有更多薛敏、张强般重视人才与研发的创业者涌现,沿着前辈的脚步,完成中国高端医疗设备的“国产替代”,走向世界。
关键词: 1000亿两位博士校友 搞出今年最大规模I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