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记者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获悉,该院章京教授团队协同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基于血浆细胞外囊泡(简称EVs)在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标志物的研究,创新开发出纳米流式检测技术,只需抽取疑似患者少量血液,通过检查血液中几项标志物的变化,即可辅助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学术期刊《Alzheimer's & Dementia》。
临床诊疗中,由于阿尔茨海默病起病隐匿、发病机制不清,缺乏特异敏感的早期诊断方式及标准,患者依靠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指标确诊时,病程普遍已发展至中晚期。现阶段研究还未明确该病病因,临床上尚无有效的药物对因治疗。对该病患者早期进行诊断及临床干预,可大幅度提高患者预后并有效改善生活质量。
“团队新发现了一种可用于辅助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的标志物——外周血神经来源EVs相关标志物NMDAR2A。”章京介绍,这一检测方法需要定量测定血浆中含有的中枢神经系统来源的L1CAM、NMDAR2A标记阳性的EVs,并同时检测阿尔茨海默疾病相关标记物Aβ40、Aβ42、pTau231、pTau396相关EVs。
联合团队通过大量研究发现,相比健康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外周血中神经来源EVs与Aβ、pTau相关EVs显著降低。通过综合诊断模型分析,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可达0.915(ROC曲线),对于疾病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均超过85%。联合团队将该研究发现在2组不同的独立队列中进行验证,得到了完全一致的结果。
章京表示,这一检测方法相比传统的免疫测定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检测效率,并为快速体液诊断及早期体液诊断临床转化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和新的标志物。(洪恒飞 王蕊 科技日报记者 江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