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乐怡
编辑:李静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风品:沈禾 车一
来源:首财-首条财经研究院
张麻子:“怎么才七成啊?”
汤师爷:“七成是人家的! 能得三成还得看黄四郎的脸色。”
......
《让子弹飞》的这段经典台词只要出现,弹幕上便会打出“魔幻”二字。
可现实,往往比电影更加魔幻。近日,据媒体报道,一些众筹平台存在以推广筹款链接为由,向筹款人收取高“推广费”、“佣金”的职业推广人,部分分佣比高达70%。
“三七分成”,一语成谶?
1
“灰产链”法与理 平台反思
据《中国慈善家》报道,针对大病筹款,目前形成一条由“职业筹款推广人”领衔的灰色链条。
据报道,在一些购物平台和社交平台上,都有大病众筹“职业推广人”存在,他们抽成低则50%,最高达到70%,有些“筹款推广人”甚至要求,筹款链接中填写其提供的收款账户。
一石千层浪,舆论燃了。“有偿推广”,放到任何一个互联网+领域,都是十分正常事。但在大病众筹领域,挣捐赠者的爱心钱、筹款人的急救钱,于情于理都在摩擦道德底线。
湖北环源律师事务所律师曾祥斌认为,要对筹款推广进行规范指导,如果是利用病人信息,协议约定不清楚,分成倒挂,推广人以挣钱为目的,就会构成骗捐。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主任张凌霄律师表示,对于求助人而言,个人求助虽没纳入慈善法律体系监管,不受《慈善法》调整,但属于《民法典》、《刑法》等法律范围,“如存在恶意筹款等行为,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对于大病救助平台,在实务中义务是审核发起人提供的信息,通过后上线和生成筹款链接,但这些求助信息的真实性还是要由发起人自己负责。
换言之,除了道德考量,“有偿推广”并非无法可依,平台也有相应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报道中,相关筹款链接涉及水滴筹、轻松筹、放心筹等知名平台。
有无失察之责呢?
首先,水滴筹官网上发布的《用户协议》明确,如在求助项目中指定的收款人非发起人、求助人,则发起人、求助人应当确保收款人遵守本协议及发布规则的相关规定,且将求助款项用于求助人本人治疗,并对其违反本协议和《发布规则》规定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看似严谨,但在目前相关法律尚不明确的环境下,一句“承担法律责任”是否有效力、有多大实际效力,仍要打一问号。
舆论发酵后,水滴筹、轻松筹迅速发布联合声明,表示从未授权任何第三方组织或个人向筹款人提供所谓的推广服务,并将共同打击这一行为。
呼吁电商平台屏蔽提供筹款推广服务的店铺、同时承诺将共同打击筹款过程中出现恶意刷单、先捐后返等操作。对此平台也已设计了风控机制,一旦有相关敏感操作,将被判定为违规行为,平台将停止筹款服务,并把筹款人列入失信筹款人黑名单,已经筹集的资金将原路退还捐款用户。
有态度有实操,严肃整治打击,值得肯定。
但如果上述报道属实,面对“职业筹款推广人”形成的“灰产链”质疑,水滴筹、轻松筹是否也应有反思点:自身业务模式有无漏洞,风险前置做的如何?
毕竟背负无数用户信任,化被动为主动,风险敬畏、万无一失没有错。
2
增利不增收 有无流量困境
规模效应何时来?
不算苛求。近年来,水滴互助关停、水滴筹开启“收费时代”、水滴保险探索线上线下融合路径……不得不说,业务端的频频调整,让水滴公司频受关注。
2021年三季度,水滴公司业务战略发生大变化,调整为提高质量发展和盈利能力。
高速“烧钱”扩张期终结,通过大幅缩减营销费,2022年一季度,净营收6.487亿元,同比下降26.6%,归母净利1.05亿元,去年同期净亏3.7亿元,且已连续两季盈利。
这些利好之态,自然引发舆论更多热议。肯定之余,也有观望乃至质疑:净营收下滑、盈利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规模按下暂停键,后续质量发展靠啥支撑?
不可否认,一路走来,水滴频频救人以危难,价值担当不容置疑。大病众筹业务看起来像是慈善事业。
但实际上,水滴公司是一家互联网公司,也有业绩压力。其官网直言:以“用互联网科技助推广大人民群众有保可医,保障亿万家庭”为使命。
证券时报曾报道,水滴公司旗下曾有“水滴互助”、“水滴筹”、“水滴保”三大业务,是目前中国发展速度最快的互联网健康保障平台。
既然是互联网公司,那么流量就是一个关键指标。其赴美上市过程中,招股书也谈及“线上”、“流量”等字眼。
而相比电商、社交等领域,慈善受关注度相对较低,引流难度不小。
行业分析师李晨表示,“职业筹款推广人”有两个疑问思考点,其能将筹款链接进行推广,不管是否为水滴筹、轻松筹等所愿,有无间接引流作用?站在大病患者角度,抛开冒充虚假个例,竟愿付高额服务费合作,是否说明仅靠平台发布,很难引起高关注度,折射水滴筹等流量水平不佳的困境?
发问不算夸言。应该说,相比有水滴互助、水滴保业务,外界对水滴筹的认知度或更高,其具有转发属性,被称“国内最大的个人大病求助平台”。照理说,其应是水滴公司的重要流量入口。
尴尬在于,2018 年至 2020 年,水滴筹在整体流量贡献占比却逐年下滑。分别为 46.5%、23%、13%。
对第三方渠道的流量依赖却越来越大,2018 年至 2020 年,分别为 1.9%、34.8%、44.9%。
从无数互联网公司的案例总结看,烧钱换来的流量,难以持续,更不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后续健康发展。
2018-2020年,水滴公司分别产生净亏损人民币2.09亿元,3.22亿元和6.94亿元。2021年,归母净亏更达15.74亿元、同比增长127%。
越亏越亏,4年累亏超27亿元!显然,这在消磨市场信心,不可持续。
2021年二季度-2022年一季度,水滴销售和营销费用分别为12.45亿元、7.82亿元、2.41亿元和2.04亿元。
2022年一季度,水滴公司单季总运营成本和费用同比下降60.4%,环比降21.5%。
具体到第三方流量渠道,营销费在三、四季度环比下降4.60亿、4.67亿后,2022年一季度再次下降2650万元。
可见,水滴按下烧钱停止键,规模营销退场,盈利之心急迫且坚定。只是,从上述盈利看,大多是节流结果。面对增利不增收,真正盈利能力的改善有多少?提高质量发展和盈利能力,能如愿吗?
短期调整是必须的,但如一味缩势,不是长远之计。作为互联网公司,规模效应是摆脱亏损魔咒,真正盈利高质发展的关键。而这背后需要规模化、精细化、专业化、生态化合一,四化进击。
大幅收缩销售和营销费,流量自然上不来。
同时,另一引流工具水滴互助,也在强监管大势下关闭。
2020年9月,银保监会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局发布《非法商业保险活动分析及对策建议研究》。随之市场热议。不少舆论认为,这是行业强监管、大力合规整肃的前奏。
2021年3月26日晚,水滴互助公告称,原互助计划将于2021年3月31日18时正式终止。
3
“0佣金”利弊
保险相关收入下降23%
当然,于水滴公司而言,流量或许也没那么香,其正探索一条盈利新路。
2022年1月,水滴筹开始试点收取服务费。据悉,目前主要是向筹款者收费,金额为实际筹款金额的3%,最高不超5000元。
水滴筹表示,自4月7日,其便在全国实行统一收费政策,在平台上收取筹款方3.6%的手续费。其中3%是平台在提现时收取的手续费,单个筹款项目最高不超5000元。而0.6%为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支付通道费用。
客观而言,水滴上述季度盈利,除了节流,也有业务收费的贡献。
考量在于,水滴筹、水滴公司之所以能引发巨大关注、快速发展,“0佣金”功不可没,慈善担当功不可没。往期看,舆论对其公益做成生意不乏质疑声。那么如今变成“收佣金”,对其自身口碑、业务增量影响,是否更待观察?
或许,也有无奈与急迫。
除亏损压力外,核心业务冲击也是一个因素。
水滴公司最知名业务是水滴筹,而从商业角度说,其实际是一家保险公司。
2022一季报显示,水滴公司的主要收入来自于保险业务板块,主要分为保险经纪收入和技术服务收入,前者通过销售保险产品,从保险公司获得佣金,后者为保险机构提供技术服务,获得服务费。
遗憾的是,一季度水滴保险相关收入6.28亿元,较2021年第一季度的8.25亿元同比减少23.9%,主要归因于保险经纪收入的减少。
这也直接导致水滴公司的净营收从2021年同期的8.83亿元降至6.49亿元。
独立经济学家王赤坤表示:首先,水滴公司通过大病筹款、社交裂变获取流量,收集银行卡等含金量高的金融类个人信息,随后将收集的个人信息为保险经纪业务导流,从而帮助公司变现,但企业将公益做成生意后,很难被平台用户接受。其次,水滴公司的保险业务实际上是保险经纪业务,通俗来说就是售卖保险,该赛道不仅已相当拥挤,也正面临市场、政策等更规范化发展等大的变化。
由此看,虽已盈利,但水滴公司并未尽然稳了。面对净营收下滑,收服务费有其急迫一面。但说千道万,水滴筹更多是用来“引流”的业务,叠加行业激烈竞争,用户不缺选择者。
如果丢失自身特色,保险营收规模能否持续提升呢?毕竟,真正的规模效应,除了节流等精细化,还需一定的规模体量支持。
究竟好事还是坏事呢?
4
把好生意做好 盈利终极良方
勿怪苛刻,所谓爱之深责之切。
据水滴筹2022年1月数据报告,连续四年,水滴筹全年累计帮助困难大病患者筹款突破100亿元,上线五年来水滴筹已成功帮超220万困难大病家庭筹到救助款。
截至2021年三季度,累计筹款总额突破457亿元,水滴筹已是我国领先的互联网个人大病求助服务平台。
客观而言,尽管不缺槽点,但对广大大病患者来说,水滴等平台公司“功”远大于“过”。首条财经也乐见其做大做强、更长远、更稳优发展。把好生意真正做好,传递更多世间爱心。
从经营角度说,发展质量转向的新战略下,新增长点也有期许。
业务方面,2022年一季度,水滴旗下公司翼帆医药新上线临床试验项目超50个,临床试验患者入组数量超500名。据悉,该业务是依托水滴平台庞大的患者群体和智能匹配系统,为医药企业的药物临床试验招募患者。
截至目前,水滴已同天晴、石药、信达等80多家领先的创新药企及CRO机构建立合作。
其中,2021年以来,水滴与天晴、石药分别合作完成20余项临床试验。水滴迅速成为国内领先药企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
公司架构方面,6月28日,水滴公司宣布最新的组织架构调整和人事任命,分为保险保障事业群、水滴筹和患者服务事业群、医药创新事业部三个业务单元。前滴滴网约车中国区域总经理朱泽涛加入,担任水滴筹和患者服务事业群负责人。作为一线互联网老人,朱泽涛或能为吸流能力带来改善,为水滴的规模质量并举带来新可能。
没错,化繁为简,水滴公司仍需在“生意”和“公益”间寻求平衡。
作为一家企业,尤其上市企业,盈利、质量发展是义务。从运营模式讲,“公益”又是其商业链条不可或缺的一环,如何让公益类产品更有口碑黏度,让盈利性产品更有温度。
从而质效一体、达到规模效应,才是水滴、沈鹏破解盈利的终极良方。
缩势之外,更要有进击。进退之间,两季度太短,长期主义取胜。
本文为首财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