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珥投影到太阳表面上所呈现的暗条,是太阳视面上引人注目的活动现象之一。而暗条的精细磁结构,对理解其形成、稳定和爆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记者14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了解到,该台研究人员近日在一项观测中,首次发现喷流物质同时注入暗条-冕腔磁结构的过程。
暗条的磁结构,通常有磁通量绳和剪切磁拱的理论模型。其中磁绳模型在解释暗条爆发过程中的解缠和旋转现象得到了有力验证。但暗条是由悬浮在太阳大气中冷等离子体物质构成,表现为暗的吸收结构。如何在日面上诊断其磁绳结构,仍是一个待解的问题。近年来,有研究者借助喷流注入暗条,照亮暗条磁结构的方法,诊断了暗条的磁场信息。
按照这个思路,云南天文台硕士研究生谭宋等人借助太阳动力学天文台和日地关系天文台的立体观测,研究了一例双向环状喷流的产生,并首次发现了喷流物质同时注入暗条-冕腔磁结构的过程。喷流的运动表现了高度的扭缠,由此获得了这部分暗条的扭缠数。随后,喷流的运动出现了明显的分叉现象,大部分的喷流物质进入了暗条外围的冕腔结构。
“借助喷流的轨迹,我们直接‘看到’冕腔的磁场形态。”谭宋介绍,此番现象,有力地证明了暗条-冕腔的磁绳理论,即暗条和冕腔是属于同一磁结构的不同部分。产生在暗条足点附近的喷流进入了冕腔的磁结构,这表明在靠近活动区的暗条和冕腔磁结构紧密联系,在远离活动区的过程中,逐渐分开。
此外,他们还计算了暗条上方50兆米处的磁场衰减因子。较低的衰减因子为该暗条拥有较大的扭缠数的情况下,遭受扰动而不爆发的现象给出了合理解释。此项研究探索了喷流和暗条之间新的作用形式,并为进一步理解磁绳结构提供了新的视角。国际期刊《皇家天文学会月刊·快报》发表了研究结果。(科技日报记者 赵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