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靠校园贷起家的趣店,近日招来了大量网友的骂声,许多和趣店合作的明星也陆续发布“致歉声明”,生怕和它沾上关系。事实上,很多互联网公司都有自己的“借贷”功能,像支付宝的“花呗”、微信的“分付”、京东的“白条”等等。前阵子的WWDC大会上,科技巨头苹果也推出了Apple Pay Later,被网友戏称为“果呗”,难道科技的尽头还是“放贷”?
【资料图】
苹果遭到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警告
早在2014年,苹果便进入了金融行业,推出在线支付服务Apple Pay,8年后美国已经有超过90%的零售商接受Apple Pay作为支付方式,但库克考虑到公司声誉,迟迟不敢碰利润最高的金融服务之一——贷款。但今年的WWDC大会,苹果还是忍不住推出了Apple Pay Later。
7月27日,鉴于苹果决定推出自己的“先买后付”服务,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局长(CFPB)罗希特 乔普拉 (Rohit Chopra) 向硅谷发出警告:必须非常仔细研究大型科技公司进入这一领域的影响“,他认为大型公司进入”先买后付“这一贷款业务,会破坏这一新兴行业的竞争,并且引发关于使用客户数据的质疑。
为什么很多科技公司在放贷
局长罗希特 乔普拉之所以会警告苹果,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苹果是科技巨头,而且对移动操作系统有极高控制权的科技巨头,这意味着它在更广泛地利用数据和电子商务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比如用户的浏览历史、地理位置历史、健康数据以及其他应用程序。
科技公司、互联网大厂可以利用本身建立的电商平台、移动终端应用等渠道,积累大量账户活动数据,你平时喜欢看什么、买什么以及消费状态如何,最终都会变成你的用户画像,以此得出更加精准的信用评估。
并且在执行还款方面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你逾期了,那么你的账号可能会在对应公司构建的生态圈中遭到禁用,并且它可以从你的收入账户中直接扣除相关费用。比如亚马逊向平台商家提供最高75万美元的贷款,但同时在条款中注明,借款人同意授权亚马逊以扣除其在平台上的收入来偿还贷款,这意味着商家对亚马逊的偿付优先级别高于其他信贷。
通过疯狂积累用户数据、构建科技生态圈、刺激消费欲望,科技公司放贷成为了稳赚不赔的买卖,连一向“看重名声”的苹果也想分一杯羹。
我们为什么反感借贷产品
根据2019年的《中国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显示,我国仅有13.4%的年轻人零负债,这意味着10个人里面有9个负债,其中借贷产品类型占比最多的是互联网分期借贷。
借的人多,还得起的人不一定多。根据央行发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国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飙升至854亿元,是10年前的10倍多,其中逾期借款人“90后”占比几近一半。
我们对各种放贷产品的厌恶感似乎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借贷消费削弱了我们对钱的感知,以致于出现月初借钱一时爽,月末还钱火葬场的现象,豆瓣就有一个“负债者联盟小组”,大量网友在那里哭诉自己的贷款经历。更加可怕的是,这些放贷产品还在千方百计地引诱我们,这是引起反感的又一个因素。
之前蚂蚁花呗的广告引来了大量网友批评,海报里或是环球旅行的大学生、或是给女儿过生日的爸爸、或是为成人本科学费奔波的外卖小哥、或是为妹妹买笔记本电脑的哥哥,无一例外都在用花呗,不禁让人怀疑:我们的幸福生活,难道是要靠透支未来才能得到吗?
有网友评价道:中国上一个借钱给女儿过节的父亲,应该是杨白劳吧。
这种绑架感情、充满歧视的过度宣传手法背后的超前消费观,已经让很多年轻人沉迷其中,想攒钱变成了一件难事,自以为“活成了我想要的样子”,实际上是奢侈攀比、透支未来,陷入了互联网资本的无序夸张之中,很难不引起我们的反感。
关键词: 科技的尽头是放贷苹果版花呗遭警告 我们越活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