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周刊 编辑 | 李健
老虎基金创始人、知名对冲基金先驱朱利安·罗伯逊(Julian Robertson)8月23日在曼哈顿的家中因心脏病去世。
(资料图)
他创建了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之一,最高时管理着250亿美元的资金,期间给投资人带来了31.7%的年化回报。他本人也和索罗斯、巴菲特齐名,是对冲基金的元老级人物。
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罗伯逊掌管的老虎基金净值大幅回撤,投资人要求撤资,终于在2000年3月份时,罗伯逊清算了所有掌管的基金。
丹尼尔·A.斯特拉克曼(Daniel A. Strachman)是罗格斯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他曾经在2002年时见到朱利安·罗伯逊,和他交流基金关闭的背后原因。罗伯逊说,“是规模影响的,老虎基金太大了,我投入2亿美元,却只占基金的1%,流动性是一个难题。”
斯特拉克曼将他对罗伯逊的了解和认识写成了一本《老虎基金 朱利安·罗伯逊》的图书,其中讲解了罗伯逊在2000年前后关闭老虎基金的全过程,包括罗伯逊对于价值投资的坚守,但却受到成长股风格崛起的血洗。
《红周刊》编辑节选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以下为章节内容节选(有删节):
1999年互联网泡沫中
罗伯逊变得卑微
老虎基金在20世纪9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都运作良好。但在1998年和1999年,情况对老虎基金却不那么有利。
20世纪90年代后期,全球股市非常狂热。大家买入eToys Inc这样的公司股票,上市当天开盘价为20美元,收盘价为 76美元;Free Markets Inc上市当天开盘价为48美元,收盘价为280美元。投资有了全新的诠释。很多人辞职成为交易员。尽管这些互联网公司没有资产,客户很少,收入也很少,但它们的IPO却成功得爆棚,并都认为互联网泡沫似乎不会破灭,无论公司、管理层或赚钱能力如何,这些股票似乎涨个不停。
大量热钱涌入网景、美国在线和思科等互联网公司,吉列、可口可乐和通用汽车等老牌公司则被人们抛弃了。一本优秀的商业刊物这样描写价值派基金经理的消亡:“互联网没有让他们变得富有,而是让他们变得卑微。”
1999年罗伯逊也变得卑微了。过去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如今科技股刺激的牛市中似乎不再奏效。虽然老虎基金持有英特尔、朗讯、摩托罗拉和微软这样的公司的股票,但也无法为投资人赢得巨额回报。
对老虎基金来说,应该涨的东西跌了,应该跌的东西却在涨。即使是老虎基金最忠诚的投资人,也渐渐失去耐心。似乎连猴子扔一枚飞镖都可以射中好股票,获得好的投资回报,而老虎基金却在节节败退。此时的投资人发现,在极短时间内就可以获得可观的回报,他们才不愿意花漫长的时间去等待稳健的回报。
公司旗下“虎猫”基金的投资人拉米·特里特说:“一方面,罗伯逊是有史以来最优秀的投资人之一,他在投资方面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几乎比任何人都多,但他目前做的事情却好像都错了。似乎无论他怎么努力,结果都是错的。”
科技股的狂热始终让人摸不着头脑。罗伯逊交易不成功,分析师找不到好的投资机会。1999年发生股灾之后,老虎基金下跌了19%以上。
到了2000年3月,随着纳斯达克指数冲向5000点的高水平,罗伯逊决定关闭老虎基金,这比出售更好。不能让老虎基金再这样继续垮下去了。作为对冲基金公司的老虎基金,它的时代已经落幕。罗伯逊不想继续在这个他不了解的市场中继续寻找回报。
对于老虎基金交易台上的许多人来说,似乎怎么做都不对。团队长期努力寻找挽救投资组合和扭转交易的方法,但不知为何,他们无力回天。老虎基金这台盈利机器已经失灵。该停下来了。
罗伯逊2000年3月30日给投资人写信,他解释,自 1998年8月以来,公司一路“跌跌撞撞”,投资人“用他们的钱包投了强烈的反对票”,导致他决定关闭所有基金。在19个月的时间里,投资人从这些基金中撤资超过 77亿美元,占公司资产的三分之一以上。这是一个明显的迹象:投资人对罗伯逊和老虎基金失去了信心。
在这封信中,他说,公司所崇尚的价值投资策略已无用武之地。再加上投资人大量撤资,给公司及员工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压力如此巨大,他决定放手,关闭基金,并将剩余的资产返还给投资人。
过去,公司也有过艰难的时刻,但都挺过来了。这一回的不同点在于,罗伯逊看不到笼罩市场的狂热气氛何时会消散。艾伦·格林斯潘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就警告过的“非理性繁荣”笼罩市场太久了。罗伯逊知道事态最终会发生变化,最终,他寻求利润的方法会再度流行,但此刻他看不到牛市的终点。他相信他不再能为投资人提供任何价值,这意味着他需要退出游戏。他再也无能为力,只能卷起铺盖回家。
罗伯逊决定退出时,老虎基金已经发展到18年前原始规模的2500多倍,所管理的资产已从880万美元增长到近250亿美元。老虎基金在运营期间给投资人带来的复合回报率(扣除所有费用)为31.7%。
罗伯逊认为,老虎基金的成功在于他的团队“信念坚定,只买入最好的股票,做空最差的股票”。然而,既然市场处于“非理性”,这种信念似乎就不再适用了。他说:“在一个理性的环境中,我们的策略运作良好。但是,正如我们所知,在一个非理性的市场里,这种逻辑并不重要;收益和对价在互联网和惯性面前,只处于次要的地位。”
罗伯逊将当时的市场环境比作注定要毁灭的 “金字塔式的传销”。他和巴菲特一样,都相信科技股的狂热是所有投资错误的根源。这和早年间的荷兰郁金香热一样,唯一的区别是,现在是互联网和字符的世界。
他在给投资人的信中还写道:
当前,投资人、基金经理甚至金融买家的业绩需求推动了技术、互联网和电信热潮,这正在不知不觉中创造一个注定要崩溃的庞氏金字塔。然而,在当前环境下,产生短期业绩的唯一策略就是购买这些股票。这项策略使投资过程得以自我延续,直到这个金字塔最终因自身膨胀过度而崩塌。
最大的对冲基金——老虎基金
的时代结束了
历史证明罗伯逊是正确的——他关于投资、市场,尤其是纳斯达克的理论和信念很快就被证明是正确的。在他决定关闭老虎基金数周和数月后,科技股崩盘,许多投资人蒙受了重大的损失。市场开始长期下跌。由于技术的问题,纳斯达克指数在接下来的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里,跌至惨不忍睹的水平。
这场大屠杀最终导致市场各个领域蒙受损失,导致各种类型和规模的投资人陷入困境。这次动荡始于2000年的春季,在 2004年夏季撰写本书时,都还没有完全结束。尽管2004年第二季度出现了显著反弹,但这只是战后乐观情绪暂时笼罩了市场而已。纳斯达克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市值缩水了近80%;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在2000年1月创下11722点的历史新高,2003年收于10453点,并在 2004年6月初跌至10188 点。
随着市场开始崩溃,罗伯逊预测科技热潮将要结束。他相信价值投资会重新流行,成为主流。罗伯逊以前也见过这样的股市狂热。他仍然相信,尽管目前不受欢迎,但价值投资仍然是最好的选择。他知道,某些普通的旧经济股票的回报实在太高,不容忽视。毕竟,这不是他在传奇的职业生涯中第一次遇到价值股遭遇打击。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和中期、1980年初和1981年,他和许多优秀的价值投资人所遭受的损失,就与此时的情况相似。罗伯逊相信,历史的车轮不断滚动,一切都会变好,价值投资会回归主流。
虽然罗伯逊相信价值投资,但他的投资人已经放弃了希望。他知道价值投资最终会带来回报,但他不知道回报什么时候会到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失败交易出现,投资人的耐心渐渐丧失了。因此,他写道,他决定申请清算,并将资本返还给投资人。在信的最后,他感谢投资人多年来对他和他的员工的支持。
对他来说,到目前为止,运营老虎基金让他感觉最好的是,有机会与一群独特的员工和投资人密切合作。“无论是好时光还是坏时光,无论是胜利还是失败,对于每一分钟,我都代表自己、代表过去的和现在的所有员工,从心底里感谢你们。”
这些告别的话语昭示着: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对冲基金之一的老虎基金的时代结束了。同样结束的还有代表老虎基金头脑、心脏和灵魂的人——朱利安·罗伯逊的时代。
亲自谈老虎基金的真正难题
老虎基金宣布清算的那一天,新闻媒体做足了报道,在随后的解散中更是大书特书。
许多人认为罗伯逊是市场的受害者,但不少记者和投资者认为,老虎基金的终结背后另有原委。维斯在《商业周刊》中描绘了老虎基金消亡的另一个故事,他在《是什么真正杀死了老虎》一文中写道:想要撤资的投资人太多,他无法控制投资人的撤资。非理性市场的解释只是虚张声势。
2002年的夏天,我跟罗伯逊坐在位于公园大道101号的办公室里,讨论老虎基金关闭的情况。他仍然认为市场是导致老虎基金必须关闭的主要原因,而其他的情况也已经变得很明显——所管理资产的规模。
经过反思,罗伯逊认为,老虎基金规模太大了。“对冲基金业务的关键是靠成功来孕育成功。我们的业绩一直很优秀,所以我们的投资人口口相传,告诉他们的朋友和同事,这就是我们发展壮大的方式。”
他认为,随着所管理的资金增加,老虎基金可以增加员工。但他后来意识到,这个想法“理论上可行,但实际上却不可行”。老虎基金规模越大,为影响投资组合而必须购买的股票也就越来越多。在最严重的时候,为了使股票头寸发挥作用,罗伯逊需要投入2亿美元,却只占投资组合的1%。而在那段时间,使你能持有2亿美元的仓位而且还有流动性的股票并不多,所以这对老虎基金来说是一个真正的问题。
流动性、规模和投资人的撤资,还有许多其他因素,都是导致老虎基金倒闭的原因。尽管老虎基金及其经理的辉煌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的传奇故事将永远流传。
(文中观点不代表《红周刊》立场,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