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资讯!影视产业为何拍不好女性群像剧?

时间:2022-09-01 15:54:59       来源:云掌财经道总有理

“正午出品,必为精品”,这句话再一次被最近播出的一部新剧打破—《欢乐颂3》。

8月11日,《欢乐颂3》正式迎来首播,即使在做好了主角大换血引发不适的心理准备之后,很多观众还是被尴尬的剧情、浮夸的台词及套路化且不甚讨喜的人设劝退。截至目前,该剧豆瓣评分仅为4.6,比口碑崩坏的第二季更低。


【资料图】

同为女性群像剧,聚焦律政题材的《玫瑰之战》也陷入了口碑危机。当观众们满怀期待地冲着袁泉和俞飞鸿两位女神去追剧,看了几集后猛然察觉出《傲骨贤妻》的既视感,随即《玫瑰之战》被网友吐槽“连人物形象设定都是照搬”,疑似抄袭,让其陷入了舆论危机。尽管后来片方回应称有版权,可生硬的改编似乎也难以挽回观众。

女性群像剧已经成为国产影视剧的主流之一,继《欢乐颂3》、《玫瑰之战》之后,仍有一大波聚焦女性的影视剧正在袭来,可是却越来越让人失望。

逮着一个IP可劲“薅”

女性群像剧的火热,可以追溯到第一季的《欢乐颂》上。

2016年,由孔笙和简川訸执导的《欢乐颂》播出,该剧播出时,单日最高播放量突破6.8亿,总网络播放量超过100亿,剧名提及量超236.6万次,话题搜索量超7.8亿。在当时,《欢乐颂》是罕有的聚焦女性群像的都市剧,它抛开都市剧的家长里短,首次塑造了五个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透过她们的人物性格和经历,探究背后压在女性身上的社会议题。

《欢乐颂》的出现,成就了正午阳光的一个热门IP,董事长侯鸿亮曾直言希望将《欢乐颂》拍满三季,他表示想要把《欢乐颂》做成一个当代都市剧品牌。

女性群像剧以女性的成长和改变为看点,这种题材天然决定了其适合开发续作,也更容易像《欢乐颂》一样培养成经典IP,而一旦形成IP,不只是制片方不肯放手,投资人更是看到了其中的商业价值。去年10月,腾讯视频就对外称将继续联合正午阳光开发《欢乐颂》系列电视剧,为观众安排上《欢乐颂》第三、四、五季。

在最近或是即将播出的影视剧中,有不少是续作。《少年派2》刚收官,《欢乐颂3》正在热播,《二十不惑2》又来了。除此之外,出品《三十而已》、《二十不惑》的柠萌影视还在酝酿《四十正好》。

近两年国产剧的“系列篇”开发成风,一部剧取得不错的反响后,制作者通常会抓紧时间,挖掘其继续吸睛的潜力。可是,这些剧N代往往陷于口碑崩坏的“魔咒”,尤其是女性群像剧,不管全员是大换血还是保持阵容,似乎都再难讨好观众,而这也让依附前作形成的影视IP的商业价值大打折扣。

最后,往往导致IP被过度消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为什么女性群像剧不断拉胯?追根究底,一部爆款剧除了能造就一个影视IP,还给市场带来了“爆款公式”,不管是续作还是其他题材类似的作品,编剧们越来越喜欢套用这种公式,结果自然让国产女性群像剧看起来千篇一律、老套乏味。

举个例子,《欢乐颂》塑造了渣男“白主管”,而《三十而已》中的许幻山又把渣男的形象定义到新的“高度”,剧中的其他男性角色也是备受诟病。是以,一个成功觉醒的女人背后总是有一个渣男,我们看到,《欢乐颂3》中“五美”集体抓偷拍男、应对职场性骚扰的变态男、接着又是有家暴倾向的男性;《玫瑰之战》中也是顾念的丈夫出轨,她重回职场,更夸张的是目前呈现的案件最终结果导向都倾向于男方出轨。

以男性为诱因,助推女主觉醒,有其合理性,也戳中了女性观众的“爽”点,但频繁地以男性的“恶”来宣扬和赞美女性独立,让剧情既缺乏新意也显得非常刻意。

女性群像剧的“刻意”,还表现为了凸显现实主义题材,必然少不了符合当下观众审美的社会议题。以往是借用个别角色展现社会议题,现在女性群像剧里,几乎每个角色的成长线都要背负一个社会议题,原生家庭、性骚扰、阶级固化、职场危机…

为“热搜”所绑架

国产女性群像剧喷井式发展的起源,可追溯到国产剧为流量所困的时代。2018年,网友脑洞大开,策划了一部《淑女的品格》,想让袁泉、俞飞鸿等中生代女演员聚集在一起,演绎一群独立女性的故事。

在当时,国产影视剧还是以“傻白甜”的甜宠剧和披着大女主外衣、实则还是谈恋爱的古偶剧为主,也因此,年轻的流量明星们依然充斥在荧屏中,用“平平无奇”的演技表演俗套又如同老太太裹脚布一般的剧情,继续征服低龄化的粉丝们。而《淑女的品格》,可以说是对流量为王的一种反抗。

但是,国产女性群像剧爆发,虽然不再受流量明星的“入侵”,可似乎仍然逃不开流量的裹挟。

2020年,一部《三十而已》成为女性群像剧的爆款,它成功让国产女性群像剧继《欢乐颂》之后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不过,《三十而已》也因为霸屏热搜而被冠以热搜剧的名号,这背后直指该剧制造和渲染焦虑,通过女性角色背负的社会话题,使其迅速在微博上引发关注,从而增加热度。

据媒体统计,截至大结局超前点播,《三十而已》共喜提微博热搜139个,内容涉及独立女性、沪漂生存现状、剩女、阶层焦虑、全职妈妈、出轨、婚姻危机等各种话题。

《三十而已》的成功之处也在于此,抛出一个个社会议题,借助社交网络将一个个议题传播到更广的圈层中去,引发大众的讨论、媒体和KOL的关注,这些流量最后又反哺到影视剧本身。

《三十而已》似乎给以后的国产女性群像剧提供了一个制造爆款的模板,以角色为载体,设置能够引发大众共鸣的社会议题,再以具体的情节将这些议题饱含的焦虑情绪放大。但是,在这些社会议题带来话题和流量的同时,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剧中的女性人物仿佛不是角色,而成为了各类社会议题的载体。

比如《欢乐颂3》,“朱喆”和“余初晖”深受原生家庭之痛,一个家庭重男轻女,被父母和弟妹压榨,另一个生活在长期家暴的环境中,另一个主角“方芷衡”,身上暗藏复仇,疑似涉及职场潜规则。除了各自的困扰,几位女性的职场生活,又影射了职场女性歧视、性骚扰、被上司抢占功劳、勾心斗角等各种问题。

《玫瑰之战》、《第二次拥抱》等最近播出的女性群像剧也多多少少存在这一问题,且同样只是对呈现的社会提议“浅尝辄止”,不做深究。

而值得一提的是,《我在他乡挺好的》、《爱很美味》等口碑较好的女性群像剧,播放和讨论数据反而不及其他热搜剧。长此以往,这很可能会加剧女性题材影视剧追逐流量、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意淫女性崛起的“骗局”?

女性群像剧的主线,多是成长、独立与崛起,也因此不管前期遭遇了什么,其实都是在为后期的反转做铺垫。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年女性群像剧爆发的原因之一,除了共鸣,关键是还要踩中女性观众的爽点。

在这方面,《三十而已》同样是佼佼者。无论是顾佳暴打富太太,还是开挂式大战小三,都看得观众心情舒爽,而且通过顾佳这一角色的行为,也对外诠释了女性在处理这些问题最想看到的解决办法。因此我们看到,三位主角最出圈的是顾佳,由顾佳这一角色衍生的“顾学”也大受欢迎。

但是,爽点的设置,在女性群像剧的人设越来越套路化之后,也开始变得虚浮和无趣。

首先爽点的铺垫普遍是渣男,从《我的前半生》《三十而已》凭借剧中的“渣男”人设引发讨论之后,《亲爱的小孩》、《我们的婚姻》、《完美伴侣》、《第二次拥抱》等剧,基本上都套用“女强男弱”、“女强男渣”的叙事套路,而男性角色的人设也越来越“渣”,从“出轨”转变为“欠债”、“家暴”、“入狱”等更恶劣的标签。

在编剧眼中,似乎只有女性遭遇的“渣男”越渣,女性越惨,才能激发出女性独立的意识,而这种被动的独立,对于女性独立意识觉醒的解析可以说是相当浅薄的。

其次,从一地鸡毛的婚姻关系中解脱出来的女主角,重整旗鼓踏入职场,总能从全职主妇成功转变为职场女强人、业内佼佼者,与此同时,还会重新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真命天子,这也已经成了女性群像剧的常规化剧情。

如此美好的结局,自然是从影视剧找到共鸣的观众们最向往的,然而这一转变的过程,往往看得观众异常尴尬,职场剧情要么低智,要么一路开挂,又或者陷入为了爽而爽的误区。因此,最终都会导致一个问题:不真实,所谓的女性独立与崛起,也成了影视剧对现实的美化和意淫。

我们可以对比国内外女性题材的影视剧,比如《致命女人》,《致命女人》的精彩在于反转,三个角色在遇到婚姻危机后的发展走向完全不同,而从结局来看,以为自己独立决绝的Simone其实还爱着同性恋的丈夫,最后选择了原谅,一直想要挽回婚姻的Beth终于下定决心杀夫,而拥有“超前婚姻”观念的Taylor还是依赖与“渣男”丈夫,与之复合。

《致命女人》不太完美的结局,似乎更加真实一些。这是因为国产女性群像剧,全部都是在为女性独立这一个主旨服务,而《致命女人》几度反转的过程和结局,透露出的女性独立与觉醒并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女性多面化的特质。

所以说,过度强调女性独立和逆袭,终究只是在迎合观众的想象而已。

国产女性群像剧,还未到当打之年。

道总有理,曾用名歪道道,互联网与科技圈新媒体。本文为原创文章,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

关键词: 男性角色